《办公室的故事》:不是体制与人较量 是人与人碰撞(2)

2015-12-15 08:38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办公室的故事》在京首演

梁赞诺夫的悲与喜

人们惯于给俄罗斯导演梁赞诺夫冠以“喜剧大师”的名号,却往往忽视了他电影当中的另一个侧面:“悲”。在这里,如果说“喜”考验的是作者的洞察力,“悲”考验的是对于人事和人性的体悟,那么“悲喜”交加的“人情味”才是梁赞诺夫真正的过人之处。

车与库——梁赞诺夫的讽刺短篇

有趣的是,梁赞诺夫的《看好你的车》(1966年)与《车库》(1980年)这两部作品虽然相隔近15年,关注的事物却是同一个,那就是汽车。这里不得不提到苏联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从1964年底直到17年后的1982年,苏联一直处在勃列日涅夫治下。在这期间,苏联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勃列日涅夫相信“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于是,85%以上的工业投资在那时被用于发展重工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汽车工业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看好你的车》和《车库》这两部横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的电影绝对不是偶然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几乎便是梁赞诺夫对整整一个时代的记录和思考。

《看好你的车》是梁赞诺夫的早期作品。上世纪60年代,轿车在苏联还算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看好车”这样一个题目似乎本身就已经在提醒人们某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隐然存在的阶级对立,让人想起德·西卡的名作《偷自行车的人》,只不过相比起来梁赞诺夫这个题目起得有些俏皮。在这部影片当中,导演用犯罪类型片的方法讲述了一个保险销售员偷汽车的故事。直到影片结尾,观众才知道这位保险销售员偷的都是有钱人的车。主人公把偷来的车都换成了钱,又把换来的钱捐给了孤儿院,自己没留下一分。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被偷的车主其实是个奸诈的掮客,往往能从希望买到外国货的有钱人手里赚上不少;另一方面,买下赃车的人竟然是个神父,钱则是人们奉给教堂和主的。通过这种巧妙的编排,梁赞诺夫把苏联当时的物质匮乏揭露了出来,又把苏联人的精神堕落挥洒得淋漓尽致。当然,主人公也确实是在用不正当的方式维护正义,因此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梁赞诺夫来说,法律从不制裁真正有错的人,这也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天问”。

尽管《看好你的车》与《车库》都来自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但这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还是明显不同——从社会背景上看,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车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车库》便由此展开。片中的动物博物馆组建起合作社,决定联合所有车主的力量修建一个车库。但在车库已经动工之时,当地却要修建一条交通干线,道路正好通过车库一侧,因此必须减去5个车位。合作社推举的委员会给出了一个5人名单,但在说明会上遭到了5个人的强烈抗议,最终大家不得不用整整一夜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车库》的基调与《看好你的车》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体制下的悲剧故事,尤其是主人公演完哈姆雷特便锒铛入狱,无辜之情溢于言表;前者则是“二十闹汉”,从人物性格到剧情展开,没有一分钟不是喜剧感十足。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梁赞诺夫先后抛出了重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揭示了苏联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修建公路的作风,然后又通过整个故事主体讽刺了委员会的独断专行和片面追求集体利益的错误行事方式。

不过,《车库》远不止于此。在影片结尾部分,被决定让出车位的古西科夫的妻子由于在家长期忍受丈夫出轨、在外屡屡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精神崩溃,把同事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又把委员会主席当成了丈夫,哭泣着让他不要在外寻欢。所有同事看到这一幕不禁怆然,于是把古西科夫的妻子围在中间,有衣服的为她披上了衣服,有长号的为她奏起了乐曲,所有的争论顷刻之间有了明晰的答案。不得不说,梁赞诺夫式悲喜剧似乎总能在看似无望的争吵和体制之中找到一丝人性的温情,这种温情深埋在所有人的心里,流淌在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永远无法丧失和消弭。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