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为何遭遇寒流

2016-02-22 11:12 天津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小剧场话剧为何遭遇寒流

日前,北京刚刚落成的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启动,下设大、中、小三个剧场。大剧场上演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座无虚席;中剧场上演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一票难求;相反,同在一个剧场上演的一部小剧场话剧却遭遇寒流。《北京日报》引用业内人士话讲“现在有的小剧场话剧上座率还不到一成”。是小剧场话剧遭遇了“严冬”,还是周期轮回,大限将至,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剧场话剧从20世纪末至今已经火了近二十年。当初,由于话剧市场凋零才逼出了小剧场话剧,并且涌现出一批至今仍为娱乐界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如《绝对信号》《恋爱的犀牛》等。在小剧场话剧带动下,大剧场话剧跟着风生水起,走出低谷。

如今,小剧场话剧遭遇寒流,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快餐式话剧让观者感到乏味。近年来,由于小剧场话剧搞的人多,品质良莠不齐,使得不少作品近亲繁殖,主题日趋浅薄,题材凸显窄化,而脱离生活、要卖点、抖机灵的现象更是严重。小剧场话剧先天的“先锋性”明显示弱,成为制约小剧场话剧发展的致命短板。于是,有关小剧场话剧“真正挖掘生活,贴近现实的好作品太少”的呼声越来越高,比如在津曾火爆一时的开心麻花,近来就遭到观众“吐槽”。其二,好剧本少是小剧场话剧的软肋。我们不得不承认,像《日出》《雷雨》《茶馆》这样的经典佳作常演不衰,越演越精,根本原因在于剧本好。而好的剧本不是关在屋里杜撰出来的,需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继而挖掘生活。近两年,天津的小剧场话剧有蓬勃发展之势,有些题材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继而赢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原因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许多年轻消费群体寄希望在笑声中达到减压目的,至于剧情是否合理,事件是否抓人,人物是否突出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只要道白融入网上语汇,故事充满黑色幽默,情节添加搞笑元素,能挑逗“笑神经”就OK了。但话剧不同于相声,逗哏就好,话剧也不同于小品,幽默就行,不能让观众傻笑之后连为什么笑都记不清了。其三,大戏的精湛凸显小戏的单薄。近两年,话剧市场有多部名声在外的大戏搬上舞台,如《我在天堂等你》《蒋公的面子》《战马》等,这些戏或以剧情抓人,或以场面入胜,或多或少挤压了小剧场的人气。其四,大环境变化冷落小剧场。如企业包场选大弃小,电影大片、荧屏热剧抢占市场,小剧场过于集中在闹市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上座率。

要想让小剧场话剧重新火起来,一是,趁寒流倒逼小剧场话剧挤压泡沫,在戏剧品质方面抓“大”戒“小”。二是,小剧场话剧整个产业链条不能松散,要设身处地考虑观众的感受。三是,抢占市场靠“三要”:一要有好剧本,二要有好导演,三要有好演员,三者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