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可以弥补中小学教育欠缺
羊城晚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不同的剧团、不同的剧种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包括有广州粤剧院排演的粤剧《天作之合》(改编自莎士比亚《第十二夜》)、《豪门千金》(改编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还有早前改编自《威尼斯商人》的《天之骄女》,您怎么看这种形式的演绎?相较之下,您认为汤显祖的作品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让世界各国更多观众看到?
董上德:在中国,莎剧可以用不同的舞台形式来演出,“移植”为粤剧、潮剧等剧目,也未尝不可,都可以达到普及莎剧的目的。并不是每个观众都会去看莎士比亚原著,这些表演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莎剧。
演绎汤显祖的作品,也不妨借鉴台湾的云门舞集改编《红楼梦》为舞剧的经验,用舞蹈语言来表现,那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语言障碍。云门舞集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改编名著的实践,其舞蹈语言与舞台空间比较贴合原著人物气质和故事氛围,并简要地展现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关系,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戏剧性”。《牡丹亭》可以借鉴这种舞剧的形式,展示给世界各国观众。
另外,不可忽视京剧的艺术形式,京剧可能是西方观众较多了解的中国艺术。用京剧形式演出,打英文字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舞台演出是直观的,情景呈现和演员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是容易感人的。总之,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去尝试表达,让这个哀怨而优美的东方故事为更多的外国观众所接受。
羊城晚报:您怎么评价青春版《牡丹亭》?
董上德:这个版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但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省略了“肃苑”这部分。杜丽娘趁着父亲不在家,拿了本历书选日子去后花园,历书说明日不佳,后日欠好,只有大后日才是“吉期”。为什么杜丽娘不趁机赶紧“溜”出去,还要看历书来选日子?这是有深意的。因为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自己做决定,她很郑重,这也是她有生以来很特殊的时间节点。但这个版本的演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原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正是有了杜丽娘的择日行为,后面才更能体现出“游园”的仪式感,这是自己“把控”自己的“成人礼”。
羊城晚报:据了解,英国所有的剧团都有专门的艺术教育部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教育部门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从成立之初,就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近六十年来,在全英国范围持续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我们是否也应该从小就进行戏剧教育?
董上德:戏剧,往往是一段浓缩的人生,信息量很大。而且戏剧本身是对人的境遇、感受、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等做集中的典型化的“立体呈现”。在中小学进行戏剧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人生的奥秘。通过看戏剧演出,直观而又有深度地了解人生的复杂性,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可以在戏剧中建立是非观,对人生的艰难有感性的认知。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缺乏的是生命教育和苦难教育,小孩子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承受不了,戏剧教育可以对这方面的欠缺有所弥补。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戏剧展现的就是人生的真相。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到戏剧教育的意义,戏剧绝不仅仅是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