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走进来 汤显祖走出去(2)

2016-02-29 09:03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400年后,汤显祖戏剧走向世界

塑造杜丽娘否定“性善情恶”论

羊城晚报:在中国戏剧史上,汤显祖和其他戏剧家有什么不同之处?

董上德:汤显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牡丹亭》这个剧本参与了一个时代话题的论争,而时代话题的背景是理学内部对“性”与“情”的论辩。理学是逐步形成的。唐代韩愈有个学生叫李翱,他在《复性书》中有个明确的看法,就是“性善情恶”。从宋代的程朱到明代的王阳明,他们对“情”是有否定倾向的。“情”属于“人欲”的范畴,人欲有不同层面,有过度膨胀的纵欲,也有正常合理的人性需求。汤显祖是对人的合理欲望和追求给予大力的肯定,他塑造杜丽娘这个形象来作为参与时代话题的一种方式,无可置疑而又形象地展示“至情”是自然萌发的,是“本源性”存在,以此来否定“性善情恶”论。从思想史的高度来说,《牡丹亭》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放在中国戏剧史上来看,汤显祖和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位有思想家气质的戏剧家。他在《牡丹亭》中肯定了“至情”是生命本源,具有哲学的高度。汤显祖的老师是罗汝芳,还有很要好的朋友达观和尚,他们都是明代很有头脑的人物,对汤显祖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汤显祖的“朋友圈”里不缺少思想家,他本人对人类情感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是很深刻的。

羊城晚报:据您了解,《牡丹亭》被译介到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

董上德:1960年,我国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第一期就刊登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成英文的《牡丹亭》,这个译本选了11出,基本选自《牡丹亭》前半部分。1965年,美国汉学家白之也选译了《牡丹亭》的3出戏,同样都取自前半部分。1973年,华裔英国学者张心沧也选译了前半部分的4出戏。1996年,宇文所安翻译过其中的3出戏,也是选自前半部分。

为什么都选译前半部分呢?我想可能和这部分内容更容易打动英语世界的读者有关,《牡丹亭》前半部分更哀怨辛酸,《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也是这样的基调,这也许是外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其实《牡丹亭》已经走出国门很多年,但今天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在既符合汤显祖的原意,也符合戏剧表演规律的基础上,让更多观众包括外国观众欣赏到这个东方故事。

羊城晚报:为什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长演不衰?您觉得现代人看这些经典戏剧会有哪些新的启发?

董上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这两部戏,其实最后还是给人信心的。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说道:“热情总会战胜辛艰,苦味中间才有无限甘甜。”其实也暗示着,对立的两个家族因为一对恋人的爱情而最终还是和解了,在舞台上展现出人生的曙光。《牡丹亭》下半部尽管有落入俗套的地方,但也还是给人信心,是团圆的故事,生而死,死而生,说明执著的追求还是能够得到回报的。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各种观念并存与碰撞,人们也在担忧人类情感会不会走进死胡同,有的人很迷惘,有的人对情感越来越没有信心。今天看这两部戏,它们能给大家一种启迪,人类是有维系纯洁情感的经验的,剧作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纯洁爱情的期盼和追求,也给我们信心:人类总有智慧处理好两性问题。

今天纪念这两位大师逝世400周年,不应只是“赶时髦”或者为了“应景”,而是应当真正去体会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启示下,去重新认识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情感本体。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