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有底线吗?(2)

2016-12-23 09:14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卖书,有底线吗?

让我们从2016年的三个案例说起。

“一星运动”再起

临近年底,“青春版《红楼梦》”掀起了一波热闹。“225年出版史上的最优质版本”、“一本你愿意带着拍照的《红楼梦》”,诸如此类的营销文字,或许还有那个被某媒体讥为“痰中带血”的粉红色封面,犯了众怒,针对这本书,豆瓣网友再度掀起给差评的“一星运动”。

书的出版方及话题制造者是“新世相”和果麦文化。对于这部书及其营销行为,网络上冷嘲热讽,媒体纷纷痛批,截至昨天中午,“青春版《红楼梦》”的豆瓣评分是2.8,共170人参与评价,打一星的占85.9%。那么,“新世相”和果麦失算了吗?“一星运动”成功了吗?

豆瓣首个“一星运动”发生在2013年,并非巧合,针对的正是果麦打造的《小王子》李继宏译本。当年,这本书的腰封上印着:“迄今为止最优秀译本”、“纠正现存其他56个《小王子》译本的200多处硬伤、错误”。随后,在知乎上,读者纷纷祭出李继宏译本里的迷之译文,“这书的宣传语完全无视林秀清、周克希、马振骋、郑克鲁、黄荭等法语译者的译本。”法语译者何家炜愤怒地在豆瓣上号召豆友们为该书打一星。于是,“一星运动”开始,有大量读者为这个版本的《小王子》点了差评。

然而,今年10月,《小王子》李继宏译本在上海举办了累计销量过200万册的庆功会。果麦方面称,这一版本 “近两年全球最畅销”。我们无法核查销售数据,能看到的是,果麦出品了“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除了《小王子》,又相继推出《老人与海》、《动物农场》、《瓦尔登湖》、《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和六便士》,它们除了拥有“天才译者李继宏”之外还有两个共同点——公版书,再配上无比自信、俾睨天下的宣传语。

显然,“青春版《红楼梦》”的营销,并非无源之水,说不定是果麦尝到了甜头的“经验之谈”,而擅长制造话题的微信公众号“新世相”,更使得这套书辐射的广度和力度大大加强,不管你给多少差评,也不会影响它的露出度。而且,明显是针对社交媒体的特点,新世相请了不少明星做书模,微博上,各路明星拿着这部书做阅读状拍照。作为衍生品的“红楼APP”和主题音乐,亦有的放矢,像是把这本名著当做一个滚烫的IP,做全方位的处理。

书总归是要卖钱的,“青春版《红楼梦》”并不便宜。便携式小开本,6册,再加上若干附属产品,定价129元,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版本高了一倍多。新世相称,“文库本”是这个版本的卖点之一,不过,小巧的“文库本”源于日本,其突出的优势恰恰是价格低廉。

“我希望试试看,《红楼梦》能不能在现代城市,重新流行起来。”这是该书推广文案中的一句话。一部流传了几百年、至今依然有稳定销量的名著,真的需要“流行”起来吗?还是有人想借这个“青春版”让自己流行起来?说白了,人家卖的不仅是书,也是自己的品牌,书只是一个工具。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书最终能卖出多少,营销的部分目标已经实现了。

三年前,李继宏的《小王子》译本刚问世时,在争议的热潮中,青年翻译家孙仲旭说:“译本能不能从众多译本中脱颖而出有待时间检验。”如今,这个冷静的声音已经逝去了,销售数字和庆功会能证明这个译本“脱颖而出”吗?而且,出版方端出的“青春版《红楼梦》”,再一次发扬了“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无畏”精神,那么这套书的前景如何呢?你愿意为它买单吗?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