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观点仍然各有支持者
然而,鲁迅并不同意胡适的意见,在随后写作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他写道:“我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是从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过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
有很多人支持鲁迅的看法。比如吴晓铃先生就认为,在古代,中国人虽然知道《罗摩衍那》,但为数并不很多;而且,对于《罗摩衍那》故事内容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吴晓铃认为,吴承恩及吴承恩之前的西游记故事写作者,是不可能太多了解哈奴曼的故事的,也不可能从这里得到孙悟空形象的灵感。
但同样也有很多人支持胡适的观点。比如季羡林先生认为,孙悟空同《罗摩衍那》里的哈奴曼太相似了,不可能想象他们之间没有渊源的关系。至于孙悟空跟杨二郎斗法,跟其他的妖怪斗法,这一些东西是中国古代没有的;但是在佛经里面却大量存在。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到副本。至于说,《罗摩衍那》没有汉文译本,无从借鉴,这是一种误会。一个国家的人民口头创作,不必等到写成定本,有了翻译,才能向外传播。人民口头创作,也口头传播,国界在这里是难以起到阻拦作用的。
或许,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和“舶来说”,都有各自的道理,也许他们都在孙悟空的诞生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