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是怎么横空出世的(3)

2016-01-06 08:0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圣”是怎么横空出世的

鲁迅

鲁迅和胡适的“国货说”和“舶来说”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演变,虽然很多材料缺失,但线索、脉络是清楚的,也没有什么争议。但关于孙悟空的“原型”问题,却难以得到统一的认识,至今仍争论不已。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的。在此之前,鲁迅就曾给胡适写信,提到了这个观点,即认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受到中国民间传说的启发,具体地说,是受到《太平广记》中的怪兽无支祁的启发。

无支祁的故事是这样的:大禹治水时,淮扬一带有一个水神名叫无支祁,他兴风作浪,无恶不作,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他形似猿猴,缩鼻高额,白首青躯,金目雪牙,脖子一伸可达百尺,且力大无穷,能敌九只大象。他行动敏捷,灵活地出入于水中,不易被擒获。他凶猛而狡猾,只要吹口气,就遍地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大禹为了制服他,先后派了童律、乌木由出战,但都没能取胜。后来,大禹请来掌管时间的天神庚辰,庚辰紧追无支祁不放,无支祁想潜水逃窜,庚辰用手中大戟向他掷去,无支祁终于受伤就擒。大禹下令把无支祁的脖颈上锁上绳索,鼻子用一个大金铃穿住,镇压在淮水下游的龟山之下。

更有传说称,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测定江海深浅之物。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吴承恩对无支祁的传说是十分熟悉的。因此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应是无支祁。

鲁迅的这个研究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但他却不赞同鲁迅的说法,而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见。他在1923年出版的《西游记考证》里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应从印度最古的纪事诗《罗摩衍那》中去找线索。这首诗中有一个重要的神话人物,即猴子国中的神猴大将,叫作哈奴曼。

在《西游记考证》里,胡适举了关于哈奴曼这样几条描写:

哈奴曼是天风的儿子,有绝大神通,能在空中飞行,他一跳就可从印度跳到楞伽。他能把喜马拉雅山拔起背着走。他的身体大如大山,高如高塔,眼放金光,尾长无比。

有一次,哈奴曼飞向楞伽时,途中被一个老母怪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这个老魔的肚子里,心生一计,把身子变得非常之高大;那老魔也就不能不把自己的身子变大,后来越变越大,那妖怪的嘴张开竟有好几百里阔了;哈奴曼趁老魔身子变得极大时,忽然把自己身子缩成拇指一般小,从肚里跳上来,不从嘴里出去,却从老魔的右耳朵孔里出去了。

哈奴曼有一次同拉凡纳决斗,被拉凡纳们用计把油涂在他的猴尾巴上,点起火来,那其长无比的尾巴就烧起来了。然而哈奴曼神通广大,不但没有被烧死,反而借刀杀人,用尾巴上的大火把敌人的都城楞伽烧完了。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孙悟空原型吗?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