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上就要到了。
说起猴,中国最著名的猴子要算“大圣”孙悟空了。在小说《西游记》中,孙猴子是从石缝中蹦出来的,然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却有着数百年民间传说的源泉,有着复杂的原型背景。
猴年到来之际,我们不妨来聊聊大圣的来历这回事儿。
古代神话里无支祁的形象
南宋时出现最早的取经故事
自从1923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明代吴承恩作为《西游记》作者的判断逐步被肯定。
不过,吴承恩写《西游记》和曹雪芹写《红楼梦》可不是一回事儿。后者是个人的独立构思、独立创作,前者却是在几百年民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来的。作为《西游记》的一号男主角,孙悟空这个形象也有一个演变过程。
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前身。
流传下来的《诗话》只是说话人的提纲,文字十分简略,共一万六千多字,分上、中、下三卷,第一节、第十七节缺失,所以不知它是怎样描写唐僧出身和西行缘起的。从第二节开始,猴行者就参加进来了。此后,一行七人,经过十几个国度,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
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化身为白衣秀士,主动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神通广大,有胆有识,在取经故事中,一直充当主人公,在取经路上灭白虎精、伏九馗龙。由于他的参加,取经才得以圆满完成。
在第十一节中,猴行者自述来历:他在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南宋时民间艺人们刻画的猴行者,明显地表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有一定的反叛性,敢于偷王母的蟠桃;二是很有神通,能够降妖灭怪。
在《诗话》中,猴行者的形象更多地像一个宗教使徒。猴行者参与取经,是主动行为;到了西天后,因为如来佛住的鸡足山阻山隔水,无法前往,猴行者提出,全体取经人望山跪下,虔心祷告,“齐声恸哭”,以致经自天下。而且,猴行者在谈及偷王母蟠桃的事情时,说自己“至今犹怕”,再“不敢偷吃”。路经王母池,吓得要唐僧等“不要高声”。作品中关于猴行者的经历(偷蟠桃——配在花果山——参加取经——上天成佛)的叙述,已经为后来孙悟空的故事奠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