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神话里的哈奴曼形象
元代到明初孙悟空形象渐渐清晰
元代到明初,关于孙行者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材料流传下来的不多。
在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是相伴而生的姊妹艺术。关于取经故事的戏曲,金代有院本《唐三藏》,元代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可惜都已不存。在“西游戏”中,最重要的是元末明初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取经题材作品。它从唐僧出生遭父难写起,经由观音安排西天取经,先后收服龙马,率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西行,经过女王逼配、过火焰山等磨难,取回真经。
《西游记杂剧》确立了取经队伍的基本人物。在《取经诗话》中,共有师徒七人,而实写的只有玄奘和猴行者二人。而杂剧中的取经人物是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阵容与小说描写完全一致。
在《西游记杂剧》中,孙猴子已经基本上脱去了宗教使徒的气质,他的反抗精神、斗争性格与神通都增强到原型远远不可企及的程度。孙行者是个非常神异的猴子,上场就自述来历:“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
《西游记平话》产生于元代。“平话”相当于今天曲艺中的“评书”。可惜《西游记平话》已散佚,无法窥知其全貌。在《西游记平话》中,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生动、丰富,同百回本小说也更加接近,而同在此之前的有关故事、传说中的孙猴子形象明显地区别开来,基本上完成了几百年演变过程中的质变。从《永乐大典》残卷中保存的片段和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中的有关材料看,“平话”与小说内容差不多,只不过平话的叙述比小说的描写简略些而已。很多人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在《西游记平话》里大体上都有了。
《西游记平话》中的孙猴子是西域花果山水帘洞的一个老猴精,“神变无测,闹乱天宫”。作者把大闹天宫作为独立的故事给予叙述。据史料记载,《西游记平话》中讲到的取经途中降魔灭怪的故事大致是:“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显然,在《西游记平话》中,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具备了线条清晰的轮廓,百回本中的齐天大圣主要是以它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