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身上有旧式文人的含蓄雅致之风,即使用彼岸花作片名,也是借来暗喻,不张扬不喧哗,不歇斯底里。而日本另有一种讲述各种鬼怪神道的民间传说和类型小说,这里的彼岸花就没那么隐隐约约,而是极力渲染它象征的死亡氛围。日剧《三岛屋奇异百物语》的第一集就用《曼珠沙华》作片名,讲述因一个亲人自杀而引发咒怨、悔恨、痛苦、亡灵纠缠的故事。故事中石蒜花忽然开放在这家人家的庭院里,一家人念着曼殊沙华,言说不祥,应该铲去而没铲,使得来做客的客人见到花后冷汗淋漓,在离世前,于血红的曼殊沙华花丛里看到自己的脸。
在中国,石蒜并有这么重要的文化含义,只是因常在墓地旁生长,给人印象不怎么好。我小时候有一回去郊外远足,正是夏末,林下开了许多大红的石蒜花,当时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是觉得长长的花须伸展开来很好玩,采了两枝回家,外婆见了皱眉说,怎么把蟑螂花带回来了,快扔掉扔掉,这是坟堆上长的花。这才知道,在老人眼里,它是如此的不吉利。谁要在家里插这个花,如同吃饭时把筷子插在饭上,那是不允许的。
石蒜的生长特性是秋季出叶,春天枯萎,夏末抽出长长的花梃,一枝上开花多朵,成伞房状,花瓣皱缩反卷,长蕊如须,比花瓣长出一倍,色红如血;当几朵花同时盛开时,远观如红丝组成的镂空花球。石蒜科石蒜属的共同特征是有花无叶、有叶无花,假使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没有别的草花或灌木丛遮挡覆盖,八月夏末的某个日子,忽然就从地里长出许多箭杆一样的花梃来,过两天呼啦啦地开满了金黄的、鲜红的,有着长长触须的花,那确实是十分醒目的,古人于是十分形象地给它们取了名,开黄花的叫“忽地笑”,开红花的叫“金灯花”。
还有一种花瓣带五彩荧光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换锦花。关于这个名字,清初广东人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一书写了原因:“脱红换锦,脱绿换锦,此换锦之所以名也。叶落而花,故曰脱红、脱绿;花落而叶,故曰换锦,花与叶两不相见也。花以换其叶,叶以脱其花,故又曰脱衣换锦。”换锦花的花瓣是淡紫红色,花瓣尖带有荧光蓝,这花得名一个“锦”字,正是形容它的流光溢彩。
这里出现了网络时代年轻人十分熟悉的“花叶不相见”的金句,但这还不是最早的,这句话的出现可以早到唐末,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就记载了,“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