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和西方就如同春分和秋分遥遥相望,农业社会里的春彼岸便是佛教里的“此岸”,自然崇拜里的秋彼岸对应的是极乐世界的“彼岸”,日本民间祭祀祖先的春分秋分彼岸节,就这样和佛教中哲学意义上的彼岸交织在了一起。春天河边赏樱,“此岸”人潮如涌,花潮如海,热烈喧嚣,花团锦簇;秋天山里石蒜盛放,山道曲折,无车马喧,林深寺孤,恰好暗合彼岸幽静离世之意境。
春秋彼岸节这两个节日原本是感谢自然而起,久而久之和祭祀祖先联系在一起,再后来又和佛教仪式融合,春彼岸和秋彼岸的祭祀活动里又加上了佛教思想和仪式内容。又因是在秋分时去寺庙祭佛,很自然地就把这个季节盛开的彼岸花附会成了佛经中频繁出现却又不明其义的曼殊沙华上。
日本文化里又有“物哀”一词,如樱花开放时的灿烂盛景都可以和青春易逝联系在一起,石蒜的倏忽而开更是容易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它于是有了和死亡有关的象征意义。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彼岸花》里,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彼岸花那艳红的花朵,但是在片子最后,父亲去看望出嫁的女儿,在路上哼唱了一首和歌,歌词“樱井已是春烂漫,暮色苍茫返故园”已然点题。在父亲的角度看女儿,她便是春彼岸之樱,青春正盛,婚姻美满,是灿烂的春景,自己渐渐老去,恰如与春天遥对的秋分,暮色苍茫,来日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