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我的选择被世界认可(5)

2016-04-27 09:11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曹文轩:我的选择被世界认可

学者/作家

文汇报:您还有一个身份:北大中文系教授。您一边可以写理论和批评的著作,一边又可以写小说。我感觉这是两种气质完全不同的文字。您如何在这两者间切换? 您的学者功底对写小说有什么影响?

曹文轩:这个问题,如果在美国、德国、英国……也许不会成为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是个问题呢?

我想先说一个故事。废名先生是北大的前辈,他的短篇集《桃园》、长篇小说《枣》和《桥》,当年都曾轰动文坛,可以说是“农村题材,儿童主角”的最早创立者。可他后来不搞创作了,不是创作不出来,而是他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作合法性了。我有一个老师是废名的学生,他有一天骑着自行车,在校门口碰到废名先生,废名叫他“下来下来”,专门郑重其事对他讲:“北大是不培养作家的。”我1974年进入北大,在欢迎新生的大会上,老系主任也跟我们讲了同样的话。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年代有这么一种认识:你是在书斋中研究学问的,你早就脱离了工农兵的生活,已经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搞什么创作?

可之前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一部现代文学史就是由一批既是学者又是作家的人书写而成的。鲁迅、沈从文、废名、朱自清……这些人当时都在大学任教,都做学问,同时也都是作家。放眼国际:艾略特是现代诗歌鼻祖,同时是理论家;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同时还创作长篇小说。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前的事实还是国际的事实,都不支持把研究和创作分开。

学者身份对我的创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之所以能走到领奖台上,我得感谢北大赋予我的高度理性,这让我拥有了洞察生活的目光。我把这种理性转换到作品中,变成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美的力量。有人评论说,曹文轩的作品里看不到理性的痕迹。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我在转换过程中做到了“了无痕迹”。

文汇报:我很想知道儿童文学作家在过日子的时候,在面对各种人生纷扰的时候,会怀有什么特别的心境或采取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

曹文轩:心态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家不能太复杂。这个社会已经很复杂了,你如果比它更复杂,那会很不舒服,不如简单一点,纯粹一点。人家常说,从事儿童文学的人更显年轻(编者注:曹文轩今年62岁)。这其实和心态有关,他们沉浸在童话世界里,和纯粹的美学打交道,遇事不焦虑。

有一些成人文学作家想改变一下写作样态,尝试着写儿童文学,成功率比较低,他们很难掌握儿童文学的叙述腔调。我说不清楚这“腔调”具体是什么,反正它就是有自己的腔调,并不是小儿腔,小儿腔我是反对的。反过来,儿童文学往成人文学转,成功率就很高。据我所知,王安忆、铁凝、刘心武、老作家浩然……这些成人文学作家最初的成名作都是儿童文学,他们转得非常自然非常成功。为什么?因为儿童文学是讲故事的,它对讲故事有一个基本训练,这是从事文学创作极重要的品质。莫言之所以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是个超强的故事能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