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乙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卅运动》浮雕前
用爱凝聚的雕塑
王临乙、王合内两位雕塑家在1949年后在中央美院执教几十年,虽然他们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有效创作时间大打折扣,王临乙更是疾患缠身,但他们仍然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难得的是,这些作品不但体现了在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民的赞美和歌颂,更有心系家国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据曹庆晖教授介绍,王临乙虽是留法雕塑家,但他并没有因“西学”的经历而固守西洋雕塑标准,他重视和汲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营养,对汉唐雕塑、青铜器、画像石等传统艺术中的语言与格调多有研究。从早期的“大禹治水”、“孔子像”,再到后来的大型浮雕创作“民族大团结”、“五卅运动”、“四象”、“民族宫浮雕”等,王临乙各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几乎都是浮雕作品,这正是他成功借鉴了中国传统壁画和浮雕的艺术表现手法,颇具汉魏风骨,极富中国气派。
在王临乙的遗物中可以看到纪念碑浮雕的泥塑草稿,当时几易其稿,经历数年的规划和创作,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经典浮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五卅运动”的方案一度被改为“强渡大渡河”和“飞夺铁索桥”,王临乙都做出了泥塑草稿,后来又按要求回到“五卅运动”这个方案继续深加工。他吸收了北魏浮雕《帝后礼佛图》的构图方式,并没有采取通过人物分组来布局画面的常规做法,而是以整体统一的造型将人物按照前中后层次布局在一个连续性的横向节奏带上,这样横看是一个运动的行列,同时又有纵深空间厚度,呈现出和其他浮雕创作者不一样的意匠手法。《五卅运动》无疑是王临乙雕塑创作生涯高峰的代表作。
王合内的雕塑作品则更多体现的是女性视角的情感,她十分喜爱动物,艺术创作更是以动物雕塑见长。在她所有遗留作品中,动物雕塑作品占绝大多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猫、熊、虎、豹、鹿、羊、马、牛、鹅、松鼠、熊猫、金鱼等。既有生动、可爱的小品,也有塑造严谨、充满体积感与空间张力的大型力作;既有沁透着舐犊之爱的羔羊、小鹿,也有充满阳刚之气的虎、豹。王合内曾经这样总结她的创作经验:“必须爱动物,对动物有感情;没有感情,是搞不出动物雕塑来的”。
1943年,王临乙、王合内在重庆凤凰山的住所兼雕塑工作室
虽然她一生没有孩子,但这些作品就好似她哺育出的生命,无不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爱怜与赞美,我们仔细体味,似乎还留有她身体的温暖。
直到年逾古稀,王临乙、王合内还没有放下手中的雕刻刀,这是让他们终生奋斗并为之快乐的事业,就像最初在巴黎的雕塑工作室一样,他们携手工作,甘苦相共,一直携手走过六十年的钻石婚纪念日。
王临乙在1997年7月去世,享年89岁,留下王合内独自一人生活在不是家乡的中国。在追悼会上,王合内最后吻别她至爱一生的伴侣,目睹这一幕的人无不动容。两年半后,王合内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展览现场,关于王临乙、王合内的爱情回顾文字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平实,直指人心——这一生一世的爱,不容易、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