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乙、王合内两位雕塑家的跨国之恋(2)

2016-03-28 14:2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位雕塑家的跨国之恋

28
1937年新婚不久的王临乙、王合内在卢沟桥

新婚后因战乱颠沛流离 养的小动物懂法语

婚礼后一个半月,王临乙和王合内就回到了中国,他们留下了一张在卢沟桥的合影,记录下他们在北平生活的最后景象,那是大战前一触即发的平静。

宁静平和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七月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迎接这对新婚夫妇的,是随即而来的兵荒马乱和颠沛流离。

七七事变后,二人赴上海避难。淞沪会战爆发后又转赴江西庐山,年底再随北平艺专转赴湖南沅陵。从1938年到1939年,夫妇二人随国立艺专由沅陵迁贵阳,再至昆明、晋宁。1940年底迁往四川璧山。

一路的颠沛流离让自小生活安逸的王合内担惊受怕,身为金发碧眼的洋人她要面对各种不便和尴尬,让她难过的是,她疼爱的干女儿也曾因为受不了他人异样的眼神和笑话,在众目睽睽之下甩开了牵着她的手。这深深刺痛了王合内的心,从那时,她决心这辈子不生儿育女,以免混血的孩子未来遭遇她这样的处境。

然而这些苦难从没有令她对这段婚姻有过任何的埋怨和后悔,她追随着丈夫,任劳任怨地忍受着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苦难。

在重庆的日子,物资贫乏,王合内脱下身上的洋装,换上了粗布衣裙,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生活稍微安定下来,他们和朋友一起,在重庆凤凰山沙坪坝的住所里建了一间工作室,继续她所热爱的雕塑事业,王临乙创作的《汪精卫跪像》和《大禹治水》浮雕就是在重庆时期完成的。凤凰山这座小山包成为抗战时期的“画家村”,王临乙夫妇和一批艺术界朋友们聚集于此,用手中的画笔和雕刻刀创作,可惜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也有快乐的时刻,一张王临乙夫妇在美丽的凤凰山散步的老照片让人感受到战乱中难得的平静美好,他们还带着宠物狗“Loly”,据说Loly很有灵性,它被王合内训练得能够听懂法语。王合内天生有一颗慈爱悲悯之心,无论是对家人、亲友,乃至一花一树,小猫小狗、小鸡小羊,抑或整个世界,都是充满爱意。她养的狗、猫、兔子这些动物成为她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动物雕塑灵感的来源。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