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游进图书馆 京城阅读版图悄然改变(3)

2016-01-21 13:4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京城阅读版图悄然改变

是伙伴 也是竞争者

雨后春笋般的“公共阅读空间”像一群跳荡活泼的鲶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阅读版图。

无论是戏剧村的“书吧”,还是开在银行里的“金融图书馆”;有限的物理空间背后,都有官方图书馆强有力的文献支持。

“做银行的阅读空间,我们会跟他们一起去采购金融主题书,他们提了很多建议;繁星戏剧村需要一些很早以前出版的艺术书籍,我们也在帮他们找。”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馆长闫峥说,“我们还帮他们提供了很多设想,比如把演出的剧本,从第一稿到最后一稿都保存下来,呈现出这个戏剧发展的过程、演员的创作、编剧的构思……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他们能够实现小空间,大储存;我们也能扩充文献购置,扩大了我们服务的半径。”闫峥和同事们把读者带进了戏剧村,让戏剧演出成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他们能够吸引到年轻的读者,弥补年轻读者不利用现有设施的空白。”

与此同时,和社会力量的深入合作,也激荡着传统图书馆人的心潮。

“作为政府兴办的公共图书馆,我们要承担的一个‘保基本服务’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为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尤其是一些专题性的阅读需求,这就会丢失一部分读者。”闫峥坦言,读者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挺大的挑战——公共图书馆保基本的职能,是不是只针对经济条件有限或者住在附近的老年读者?我们需要有更高的要求。”

雨后春笋般的“公共阅读空间”像一群跳荡活泼的鲶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阅读版图。

文献积累和专业的图书馆学,是传统图书馆的强项;但在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上,却有点力不从心。“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有时候显得我们更弱了。”副馆长郑燕萍说,“比如我们对图书的二十二大类排架,是我们行业内的方式,但未必适应读者找书的需求;再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就会有读者希望跟对战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坐在一起看看书,谈一谈,但这种沙龙式的主题阅读服务我们现在也提供不了……图书馆就是要做阅读推广,把字里行间的东西变成活的,让公众接受。我们现在也在考虑怎么把我们的资源推出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