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故事》排练中
上道
26人的学员班,“以演带学”的教学模式,韩童生从中获得了比上中戏更多的舞台经验。从学拉大幕开始,没多久,他就被派了个活儿——在陈白尘剧作《大风歌》里饰演兵丁,带词儿的。
“郦商闯宫,就四个字儿。”韩童生当时年轻气盛,心想这还能难过唱戏?仗着自己嗓子又好,他没把这活儿放在心上。谁知排戏对词的第一天,导演舒强就一个劲儿地喊停,“小韩,你是不是觉着台词太少了?”“一听这话,我当时就蒙了。”韩童生说,那时才知处理这四个字远比他想象的难得多。舒强让他回去分析,这个兵为什么要喊这四个字?他从哪里跑到这儿喊这四个字?他是怎么当上的兵?他属于剧中矛盾双方的哪一方?
“当时我想得太简单了,实际上你台词少不意味着你的功课少,准备应该和主演一样多的。”逐渐明白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道理的韩童生,后来,每天练这四个字不下一百遍。
事实上,韩童生最开始的舞台履历确实是由一堆“小角色”拼凑成的。《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中的起哄青年;《和氏璧》中的宫廷玉人;《小镇风情》中的唱诗班指挥……这些角色,一般都没什么戏,有的在台上三五分钟就下场,有的虽上场多次却只有几句台词。不过,韩童生从不计较:“大凡今天的著名演员和一些已经故去的大演员,都不是一开始就演大角色的,小角色更能锻炼人。”
在1985年上演的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中,韩童生扮演“侃爷”赵铁生,这照样儿是个“站边”角色。剧中,他要戴面具从头演到尾。面具上,画着一副眉飞色舞又洋洋得意的夸张表情。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看完戏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为了准确体现出人物性格和面具特征,韩童生在语调上选用了‘京油子’起哄的调式;在形体上,根据人物会打拳的特长,设计出爱摆架势、跳着走丁字步的武行动作。最终,这个无时不侃、无处不侃,既夸张又鲜活的‘活侃爷’的独特形象深得观众好评。”
他认为韩童生的一大优势是,“善于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富于幽默、诙谐的素质。”
而演员何冰回忆起第一次看韩童生的戏也是这种感受,“我不停地在笑,从头笑到尾。”他说,当时自己上初中,不知道戏演成那样,技术含量有多难,只记得当时从头笑到尾,“后来,我就决定去当演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