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状告出版商李小峰?(2)

2015-12-04 15:0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鲁迅为何状告出版商李小峰?

文学青年成名的“终南捷径”

不仅提供自己的作品,鲁迅还向李小峰推荐了许多别人的作品,每次都被迅速推出,其中一些成为畅销书。此外,周氏兄弟编辑的《语丝》也是北新的拳头产品。

在当时,肯出新文学作品的出版社不多,亚东图书馆、泰东书局名声虽大,但亚东是胡适、陈独秀的阵地,泰东被创造社把持,帮派气息浓烈,只有北新书局愿扶持新人,沈从文、李金发、冯至等人的处女作均在北新出版,甚至徐志摩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落叶》也交给了北新。

在北新书局当过小伙计的萧乾先生说:“如果把当时每天进出翠花胡同(北新书局初期所在地)的文学界人物开列出来,也许会占那个时期半部文学史。”

因关系密切,鲁迅常插手北新书局内部工作。比如出版徐志摩《落叶》,乃至聘陈翰笙为主任编辑,鲁迅都曾干预。北新书局准备出版章廷谦校点《游仙窟》时,因印刷延误,鲁迅不停催促,因为他听说郑振铎等人也要出版此书,生怕误了市场档期。

许广平说鲁迅对北新书局是“有些偏爱,或甚至溺爱的”。1927年,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业余开了一家书店,只卖北新书局、未名社的书,并将此店命名为“北新书屋”。

北新书局初期发展顺利,1926年6月建了上海分社,1929年10月北新书局在招股广告中称:“以四年半的短期间,数千元的小资本,造成今日出书三百五十余种,销书三百万册,分销处三百余处,盈余近十万元。”

师徒差点对簿公堂

但,随着北新做大,麻烦亦来。

1926年,因《语丝》直斥刘和珍等人被残杀的行径,当局以“宣传赤化”的名义查封了北新书局,1927年,张作霖杀入北京,北新书局再度被禁,只好将本店转到上海。

1928年2月,李小峰的二哥李仲丹去世,他原本负责上海北新书局的运营与发行,他的去世,使李小峰的工作负担陡增。到1929年初,鲁迅也开始抱怨北新书局的糊涂与怠慢了,他给李小峰去信,李小峰也不回。

不久,更多负面消息传出,如李小峰的兄弟挪用北新书局的钱去嫖妓、养姨太太、运动做官等。鲁迅离开北京前,北新书局按月向鲁迅支付版税,可鲁迅在厦门、广州期间,北新未付版税,1927年10月起,虽又向鲁迅支付版税,但数额甚少,而此时北新正出版着鲁迅的14本书,鲁迅此时专职创作,版税已成唯一收入来源。

尤其令鲁迅不满的是,文网渐密后,北新书局将重点转向教材和儿童读物,且为了赚钱,李小峰竟在《语丝》中刊登性病广告。

为讨回版税,鲁迅准备与李小峰法庭相见,经郁达夫劝说,同意和解,李小峰表示:“愿意按月摊还积欠两万余元(实为19122.334元),分十个月还了;新欠则每月致送四百元,决不食言。”

后来李小峰曾对何满子解释说,当时韦素园正生病,急需钱,正逢北新书局资金紧张,便未经同意,挪用了鲁迅的版税。他说:“先生也许后来也知道了实情,终于谅解了。”

两度出手却难挽颓势

风波过后,鲁迅依然支持北新书局,但双方已有隔阂。此后北新出鲁迅的书,每本需向鲁迅申请印花一枚,贴在书上,以核定印数,但许广平抱怨说,除上海之外,许多书根本不贴印花。

1931年3月,北新书局再度被封,理由是出版鲁迅、蒋光慈、冯雪峰等人的禁书,为了过关,李小峰连夜指挥员工将相关书籍扔到后院天井中,举火焚烧,火光彻夜不绝。全家将细软置于箱中,放在房门口,准备随时拿起来就走。后来凑了三万元银洋,托人上南京走了门路,才算了事。为帮助李小峰,鲁迅将《三闲集》、《出了象牙之塔》交北新出版。

1932年4月,鲁迅开始编《二心集》,并交给北新书局,却遭拒绝,鲁迅戏称为“骂赵景深驸马太多之故”。此时北新书局总编是李小峰的妹夫赵景深,他力主翻译先求顺,宁可“不信”,而《二心集》中恰好有好几篇文章批驳了此观点。

1932年10月,北新书局因编辑不慎,出版了侮辱少数民族的书籍,被第四次封门,一度改名为“青光书局”,鲁迅又将《两地书》、《伪自由书》、《鲁迅杂感选集》等交给李小峰出版,帮助他渡过难关。

1935年,北新书局经营困难,李小峰写信请鲁迅帮忙,鲁迅回信道:“况我亦年渐衰迈,体力己不如前哉?区区一二本书,恐无甚效,而北新又须选择,我的作品又很不平稳,如何是好。”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背着“剥削鲁迅”的罪名逝去

鲁迅去世后,有媒体称李小峰仍欠鲁迅版税,李小峰忙在报刊上发声明,但数据有误,令许广平不满,北新书局不得不公开账目,可许广平的律师张志让发现,其中有明显漏洞。虽账目不清,时有拖欠,但李小峰一直在支付版税,直到抗战爆发。

鲁迅与李小峰的冲突,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两人均在商不言商,对于版税,鲁迅初期是“他不说,我也不问”,埋下了隐患;其次是李小峰沟通能力奇差,“讲话讷讷不能达意”;其三是北新书局是小社,勉强排入二流社,管理一直欠规范,据萧乾说,李小峰也克扣过冰心的版税。

但最关键的原因是:在当时环境下,要发展,北新书局就要放弃力推新文学的理想,而这却是鲁迅无法容忍的。抗战期间,李小峰在安徽勉强维持,抗战胜利后,北新书局重回上海,1954年,北新书局与广益、大中国等合并为四联出版社,公私合营后,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

李小峰不仅是出版家,还是翻译家,一生翻译了12种以上的作品,且有个人著作45种,但他时而署C.F.女士(原女友张近芬的名字),时而署Y.D.(他的字荣弟),时而署林兰,以林兰名义公开活动时,都让夫人蔡漱六出面,很多人以为这是蔡的笔名,李小峰与蔡经济独立,但以林兰为名获得的稿费,李小峰都交给蔡。

反右时,以“剥削鲁迅”的罪名,李小峰被打成右派,面对批斗,他“不交代,更不答辩,一切莫须有的不实之词都照单全收”。1971年9月3日,李小峰逝于“文革”中。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