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角度不一样
今年童书展的主题是“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因此中外童书交流自然是展览的一个重要话题。与以往中外作者之间的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不同,此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请来了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金牌童书编辑尼尔·波特,与中国少儿图书的编辑们进行了交流。
将竞争对手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并不多见,但主办方认为,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把童书市场做大做强。而日本福音馆书店图画书首席编辑唐亚明则认为:“中国图画书最大的问题,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编辑的问题。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画家,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怎么组织起来出成好书,这是编辑的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培养好编辑。”于是,听说曾获得卡尔奖荣誉编辑奖、所编图书五次荣获美国最高童书奖——凯迪克奖的资深编辑尼尔·波特来到上海举行“编辑沙龙”,来自上少社、苏少社、接力社、明天社等十几家出版社的少儿书编辑纷纷前来取经。
编辑们与波特先生分享了自己的苦恼和困惑:卖书比做书难,常常违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书,随着年纪的增长对选题不再有激情,等等。波特一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看法。波特认为最主要的是保持和坚守,保持童心,坚守本心。波特说他只出版自己喜欢的、能打动他的书,他相信自己的眼光。他举了一个例子:他在编辑出版后来荣获凯迪克金奖的《阿莫的生病日》时,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作者斯蒂德夫妇当时还是新人,这是他们的第一本书,书的内容节奏也相对平静舒缓,很多人认为不容易吸引小读者。但波特坚持己见出版了该书,并最终荣获大奖。而这本书在美国也获得了四十万册的销量。
当然,波特同样也有困惑,比如这本在美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阿莫的生病日》,引进中国后的表现却没有那么尽如人意,可见引进版图书也存在着水土不服。
对于时下非常热闹的电子书和APP,波特的看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他们将几乎所有的绘本书都做成了电子书,但结果是没有人要看,小朋友更愿意翻阅图书,而他本人也更喜欢纸质书的那种触感、那股书香。至于做APP,他则认为是得不偿失,制作代价很高,阅读起来却找不到重点,所以家长普遍也不欢迎。
当纸质图书市场总体上日渐没落的时候,童书市场却逆势上扬,表现不俗。但应该看到,这其中也有隐忧:各类出版机构一窝蜂涌入,其中不乏不够资质的机构;所出版的图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家长的判断力和眼光亟待提高;童书不但要引进来,还希望走出去……因此,中国的童书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