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业如何打开转型格局

2016-02-20 15:04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传统书业如何打开转型格局

 传统的优势和创新技术是转型的关键。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时代,传统的单一性纸质出版形态已被网络时代立体、多元的出版形态打破。对于大型传统出版机构而言,以强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实现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完成出版转型,自然堪称完美,但坚持留住传统的图书出版机构也可以海阔天空。

“传统”和“书业”正是优势所在

什么是传统书业的优势?一是传统,二是书业。这些年,传统图书出版业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拥抱互联网,向数字化转型。但新媒体部也成立了,阅读器也做了,书的内容也都搬到网上了,结果没几家传统出版社转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传统”才是其优势。放弃自己的优势与别人比拼,无异于缘木求鱼。

大规模数字平台的建设需要投入技术、设备和人才,而传统出版机构没有;搞新媒体的人生物钟通常黑白颠倒,而传统出版机构却要求员工朝九晚五;互联网的写作是互动连载加章回小说模式,而传统出版机构是先写再审,等出版的时候黄花菜已经凉了;一些传统出版机构曾经看不上网络出版机构,说对方没有内容,结果人家另雇一批新作家,建立了自己的版权内容库,而传统出版机构虽有内容,但在我国《著作权法》实施之前的内容版权却都不在出版社手里。拼不过别人的时候,传统出版机构是不是应该想想:“也许传统正是我的优势?”笔者请教了一位资深出版人,他认为,传统指的是出版的规矩,体现在稿件内容、编辑的基本功、审校的严格性等相对务实的方面。

书业优势是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和期刊而言的。查阅2015年7月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发现传统出版中,报纸的销售收入为697.8亿元,毛利比2013年下降11.6%,净利润比2013年下降12.8%;期刊9966种,212亿元的销售收入,毛利比2013年下降0.4%,净利润比2013年下降5.4%。但图书的销售收入达791.2亿元,比2013年增加2.17%,毛利率比2013年增加1.7%,虽然净利润比2013年下降1.3%,但总的来讲,相比传统报纸和传统期刊,传统书业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具备优势的,是传统出版业的中流砥柱。数字出版整体利润3387亿元,远超传统出版的1701亿元,但从结构分析,数字出版利润90%以上来自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等,而非数字报刊图书。如果单独把书业从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中拎出来,传统书业的销售额超过了数字书业。2014年数字图书的营业收入是45亿元,跟传统书业的791.2亿元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传统图书的出版不仅胜过传统报纸和传统期刊,而且还胜过数字图书?因为纸质图书最适合深度阅读。根据《2015年上海市市民阅读状态调查报告》,在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媒体的选项中,受访者中68.4%的读者把纸质阅读列为首选。在回答选择纸质读物的原因时,大多数人回答是“深阅读”。对于传统图书胜过数字图书,笔者还想加上一个原因:每一个在网络上成名和即将成名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愿望:把自己的网络连载作品变成纸质版读物。

深耕专业性图书 开拓绘本童书

专业性是传统图书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海地区为例,文学作品的出版一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独占鳌头,从作家莫言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格非和金宇澄,中国当代名作家几乎都曾与上海文艺出版社签约。青少年科普方面则一直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遥遥领先,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已经出版第六版,是国内第一套普及版百科全书,也是国内影响较大、较畅销的科普读物。外语出版方面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龙头,学术类图书方面以华师大出版社为龙头,古籍出版方面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为龙头,高品位文化类图书方面以上海三联出版社为龙头。

多年经营积累的品牌背后,包含了传统出版人的专业敏锐度、严格的内容审查标准和流程,以及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的社会责任。这些传统“家底”,最适合做深阅读的专业性图书。传统图书出版社的专业性优势在网络时代依然有用武之地。因为网络带给作者发表作品的自由和便捷,但最终在海量信息面前,读者呼唤专业编辑为他们担当过滤器,对读者来说,没有必要为了寻找一颗珍珠而亲自去打开上百只牡蛎。

在互联网争夺越来越多读者的同时,有一个群体始终在传统阵营,那就是学龄前儿童。一是因为学龄前儿童识图不识字,没法独立阅读,二是因为视频对孩子视力有伤害,家长会隔离儿童与电子读物的接触。所以,学龄前儿童的阅读物以纸质绘本为主。

学龄前儿童是纸质图书的忠实读者,但他们的消费市场远未开拓出来。首先,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这个群体数量将会在当前基础上大增。其次,有数据显示,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儿童图书占整体图书市场的份额已超过30%,而中国目前只有16%左右。这说明现有童书供应量远远未能满足当前儿童的阅读需求。

打造收藏级精品图书

在2015年上海市市民阅读状态调查活动中,受访者在回答为什么选择纸质出版的原因时还出现一个现象:过去历年都排在第一位的原因——“纸质阅读具有权威性”让位了,“为了收藏,有利于保存”却攀上第一位。有不少名作家都还在用笔创作他们的作品,留下他们收藏级的手稿应该是原因之一。

做收藏级精品图书,也许可以成为传统书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与电子图书不一样,纸质图书能满足人们的占有欲与怀旧情感,如果是精品纸质图书,还具有收藏和鉴赏功能。收藏要求高品质和稀缺性,此类精品图书跟甲骨、竹简、线装书一样,是书籍类艺术品。要阅读到网上下载,要收藏购精品纸质书,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释放的收藏信息,还传递了另一层振奋人心的意思:往年让传统图书出版机构头疼的低劣盗版书市场将自然收缩。

运用新技术解决库存难题

坚持传统并不排斥运用新技术。在内容的创作、编辑和校对方面,在图书的设计、装帧方面,在图书的宣传推广方面,新技术早已无处不在。

传统出版的老大难问题就是库存。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712.58亿元,而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为841.88亿元,这还不包括尚在途中没有被统计在内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4年国内出版业库存1010.11亿元,销售777.99亿元,存销比已逾1.2,呈倒挂之势。笔者不禁怀疑,传统图书出版机构的“清凉”,不是因为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冲击,而是因为无效出版。

其实,传统出版机构也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市场,确定首印数量和重印节奏;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跟踪图书的出库、发货、销售、回款情况;运用大数据分析来及时掌控退货流程。大数据在上述图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程介入,可避免出版机构盲目造货、发货以及发行商无理由退货等问题,从而实现精确印刷、有效出版。

回顾中国书籍出版的历史,从抄本传播、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石印与铅印出版,再到眼下的电脑照排印刷与电子出版,变的是工具和载体,不变的是内容。只要立足内容,顺应技术,传统书业自有一番天地。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黄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