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读点不一样的(2)

2015-11-23 08:44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童书,读点不一样的

wh151123ds01100201

原创:形式不一样

欧内斯特·西顿——西方“世界动物小说之父”,沈石溪——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两位作家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用文学表达思想的方式也不同,但都丰富地表现了各自的文化和时代特色。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一个生活在当下,但因为“动物小说作家”这一共同的身份被连接到了一起,孕育了这套“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天天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对沈石溪、西顿的作品予以全面梳理,按描写对象或主题进行归类后同书呈现,这种形式是一种巧妙的、有着特殊用心的结构设计,可以让读者在最短小的空间里领略中外动物小说精品的精髓。

对此,作家、评论家简平认为:“有时候,我们常常陷于自设的矛盾中,比如,对阅读本土作家作品有否足够的开阔度心存怀疑,而对阅读国外作家作品有否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同样产生怀疑,这样的矛盾往往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种莫名的割裂感,而这种割裂感又往往让我们形成并不完整和贴切的阅读体验,甚至作出并不符合事理的判断。‘中西动物小说大王金品共读系列’恰恰是对上述自设矛盾进行化解的有效尝试,也使读者有了一次全新的阅读经验:一本书,相似的主题或主角,两位作家,一位是东方背景的中国本土作家,一位是西方背景的加拿大作家,一位写作年代在当今,一位则在上世纪初叶。这样一个组合,将曾经自设的矛盾干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心有怀疑的阅读者索性放下心来,在一个向度的阅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判断。”

而同为童书编辑的谢倩霓则表示,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她非常惊讶:“这样的一种按照作品主题和描写对象来重新编排作品的方式,其实可以说是借鉴了杂志的编辑思路。这种在杂志编辑中并不鲜见的编辑方式,一旦挪移到图书编辑中,一下子显示出了一种全新的气象……只是一种小小的思路的转换,却带来了完全新鲜的气息。”

的确,在读者逐渐抛弃类型化阅读,兴起个性化阅读的时代里,将作品简单地出版成书是没有新意的,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更是没有前途的。这套丛书的“跨界”尝试因此值得肯定,它显示了编辑的用意和匠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对中西动物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体味中西动物文化的差异以及殊途同归之妙。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中国的原创文学获得更多的瞩目,也让像西顿的动物小说这样沉寂多时的经典作品在中国获得了第二春。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蒋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