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日前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的童书展期间,有五万余种中外童书新品,三百多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和文化创意机构,一千余位国内外童书作家、插画家和出版专业人士,一百多场阅读推广和专业交流活动亮相,记者在这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宴中,挖掘了新鲜独特的几道菜,品尝了不一样的风味。
引进:内容不一样
先来看一本比较另类的童书《托德日记》: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为了凑字数,托德或是随意描写眼前所见,或是肆意嘲讽校规及老师和同学,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三十七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人们更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
这本书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投资的麦克米伦世纪公司引进出版的“零时差·YA”书系中的一本。对于许多国内读者甚至专家而言,“YA”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其实,在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YA是英文Young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美国图书馆协会把这个年龄段定义在十二岁至十八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诸多困惑,比如友谊、恋爱、校园暴力、身份认同等,于是成就了以青春期读者为对象的这一儿童文学题材,它们大多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样的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的青春文学。但这套书的策划、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顾问魏钢强认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YA文学”的作者基本都是儿童文学作家,而更重要的是“YA文学”的阅读难度明显超过一般的大众文学,它的题材和表现有自身的特点,但又是未成年人文学的一部分。所以,“YA文学”的前瞻性、探索性、时尚性等是其他阅读难以替代的。
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介绍,“零时差·YA”书系的推出既是对美国图书馆服务协会文学分级的一种借鉴,也是基于对当下中国少儿文学出版业态的调研、判断。这种出版业态就是比较偏向低龄读者,而“冷落”了青春期的少年读者。对此,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深有同感:“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文学性而导致的创作偏向高年龄段读者,以初中生、高中生为受众主题,反映了早恋等很多敏感问题,例如陈玮的《少女的红发卡》、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在当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期,创作重心逐步下移,大家的关注点渐渐地落在了童年文学和幼年文学上,特别是集中表现小学生生活的作品多了起来,反映青少年心灵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少了。”
正是由于针对青少年当下生活和心理问题的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失衡,导致当前学校和家长们很难给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选书和指导阅读。为此,张秋林希望通过“零时差·YA”书系的出版,为实现儿童文学出版生态平衡发出先声,弥补当前青少年图书出版结构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