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一个傍晚,脸上涂满白粉的男人和女人穿着奇装异服,聚集在乌镇昭明书院的水榭上。中国和日本的舞踏团队在这里表演“招魂曲”“秋舞马铃薯”。这部乌镇戏剧节免费的上千场嘉年华系列,现场很快围起了几层人。“这只有文艺的人才看得懂。”一个小伙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观众是流动的,不断有人离开,又有人围上来。到表演结束的时候,现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重要的不是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而是观众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史航说。当他看到一部“不那么可爱的剧”时,就会自己脑补情节和画面,甚至拿出一本小书背古诗。
“艺术追求平等,没有标准答案。乌镇戏剧节不是专门给专业人士准备的,而是给所有人准备的。”黄磊在乌镇戏剧节的小镇对话中说,“每部剧都提供了批判的空间。最终我们想办一个自由自在的戏剧节。”
“有人看完戏跟我说,《兄弟兄弟》太好了,感动死了,但你怎么弄个《物理学家》做开幕式啊。但另外一拨人说《物理学家》简直太棒了。”孟京辉说,“这20部戏里面肯定有你不喜欢的,肯定有你看完后感动流涕的,也肯定有让你看完之后瞠目结舌的”。
“所以我故意做一些这样的话题让大家进行美学上的交流碰撞。艺术没好坏之分,但必须站到世界当代戏剧的角度、甚至说高度,让这些作品汇在一起,产生一种能耐。”他说。
“我不确定中国观众会怎么想,对我来说这更像一个实验,我很好奇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怎么诠释我的作品。”安图说,他也为观众预留了“意见空间”。
炸爆米花也是一场戏
在乌镇街头,你经常会遇到一群人,不知道他们是在表演还是在游玩。但在戏剧节上,人们见到什么都不会觉得突兀。正像戏剧节打出的标语一样:如幻、如戏。
一位老大爷用老式炉子在一个拐角炸爆米花,不时冒出“嘭”的一声。旁边准备参加嘉年华表演的团队等了又等,忍不住问他:“大爷,您表演完了吗?”因为戏剧节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年轻人竟以为老大爷是在表演。提起这件乌镇戏剧节初办时的趣事,黄磊总是忍俊不禁。
连德国“小鲜肉”导演安图都感受到了这种如幻、如戏的氛围,“来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成了一部大戏的一部分,就像来到了一个梦幻岛”。
“这次戏剧节几乎所有的票我都买了,完全不关心钱包的薄厚了,有时一场接着一场的看,非常过瘾。”一个慕名而来的年轻人说。
“你内心是激荡的,你可以把自己融合在戏里。”这十天的戏剧节对于担任艺术总监的孟京辉来说,与其说是工作,更像一个享受戏剧的假期。“整个戏剧节就是一出戏。”黄磊说,“很多时候你无法分清自己是看戏的人,还是演戏的人。分界线没有那么明显——因为生活本是艺术的母体,艺术则是生活的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