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村留下的一份念想儿(5)

2015-10-14 13:5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些门牌上写的地址已经消失

一个村民随时可以回来的家

建立民俗陈列馆,范冬元最初只是想给老物件找个存放的地方,他没想到,在村民心中,这里的精神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

83岁的老村长陈昔岐每天都要来这里,摸摸老槐树,看看老井台,用拐杖敲打几下老石墙。眼前是石头碾子四合院,老人耳边依稀响起烽烟古道上远远近近的驼铃声,他喃喃自语:“几辈子焐热的地方,不能凉喽啊……”

村民的新生活在高楼上开始了,而悠远的记忆在这里得以延绵。老邻居们会经常来此聚集,见面聊天,有人来这里的图书室看书,有人来摸摸自家的老家具;四合院的门上都贴了对联,是村民陈景岩写的,他会经常过来瞧瞧这里还需要什么;原住老村西街34号的朴淑琴大妈,在老梳妆台前回忆起年轻时光;家里老人去世了,小辈会郑重地端着老人的骨灰盒来院子里转上一圈……这里,成了村民们随时可以回来的家。

如果说老屋和老物件记载的是京西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村民则传承着京西的“非遗”。刘玉兴老人是石景山区太平鼓的传人,每周她都要来几次“大院”,和姐妹们凑在一起,今天敲太平,明天打腰鼓,后天舞扇儿。胡安振大爷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一群老哥们聚集在古槐树下,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他的绝活是童谣段子知道的最多,村里没有能唱得过他的,走高跷,跑驴儿这些京西特色的民俗玩意儿在大院里更是随处可见……村民中的各色玩家们,组建起了十几个艺术团队,歌声、锣鼓声,欢乐的说笑声,在大槐树下幸福荡漾着。

范冬元手下昔日的“文保队”如今又干起了抢救“非遗”和收集老照片老故事的活儿,“想方设法留住百姓的老物件儿、留住乡亲们的念想儿,留住这些有形的无形的历史文化,就是留住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虽然长达10余年之久的京西古村拆迁改造工程已经结束,但是范冬元还是会经常回到这里,他喜欢听村民们亲热地称呼他“老范”,和他拉家常,他还在精心规划着民俗陈列馆,让它的藏品更加丰富,他所做的一切早已超越了一个政府官员的职责。

“无关身份和职位,做这些,是出于一个老北京人的情感吧!”古槐树下,范冬元微笑着说。

责任编辑:纪敬  作者:张鹏 杨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