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村留下的一份念想儿(2)

2015-10-14 13:54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王家大院

残留的院墙

用8年走遍古村每个角落

京西古村五里坨最早出现在明朝宛平县令撰写的《宛署杂记》中,它是京西门头沟到北京阜成门这条著名的驼铃古道上的一个热闹繁盛的村落,老舍的《骆驼祥子》在一开篇就提到了它的名字,祥子拉着骆驼一路进城,五里坨正是他经过的村子之一。几百年来,驼队、香客来往不绝,五里坨也成了著名的京西古村。

然而,今天的五里坨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一个夏日的微雨天,范冬元带我来到改造完成后的五里坨村,从车上一路看过去,干净宽阔的街道,一片片新盖的楼房,早已经和它的名字透露出的乡野气息相去甚远。可是,让人惊异的场景出现了,楼群中的空地上忽然冒出一大片古老的宅院,墙根下是留着百年磨痕的老碾盘和拴马石,墙外是遮天蔽日的老槐树,树下一群老人自娱自乐地吹拉弹唱……四周是高楼大厦的背景,这样的一幕让人恍若隔世。

“两座200年的四合院,5座150年的四合院,五里坨古村民居的精华,都在这里了!”范冬元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这片地方在规划中本是绿地,但是范冬元硬是“死扛”住了各种压力,执意保留下了这一片古老的院落,并把它建成了“五里坨民俗陈列馆”。去年,舒乙先生为老屋题写“院子里的故乡”,这几个字精确地表达了村民们的乡愁和情感所系。

说起老民居,范冬元指着门楼上的砖雕如数家珍:“五里坨老百姓的住宅,在京西最典型,你看这墙上的花砖,与北京城里的不同,城里花砖以龙和麒麟图案最多,有望子成龙、代代封侯之意,而我们这里雕刻的是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点缀的是梅花、葡萄、牡丹、菊花纹饰,一片和谐温馨,田园风光。这才是京西文化的特点,没有一点官气,体现的是老百姓恬淡、安详的生活价值观。”

这一片古村的所有老屋范冬元都无比熟悉,细微到影壁上的装饰,窗棂上的木雕,糊窗的花纸,他都一一拍照记录;每一户的家族历史、人事变迁他也都要找村民问个明白,做这件事他用了整整8年,照片拍了15万张。

他充满感情地写下了古村考察的记录:“村民世代桑农、掘矿、贩石,诸峰众村脊连绵绵,林壑优美,远望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古刹、古木、古桥、古泉、古井藏于其中……”他正是据此做出了京西古村拆迁改造的整体规划,哪些东西值得保留,他已经了然于胸。

责任编辑:纪敬  作者:张鹏 杨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