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度的民国才女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这是文豪泰戈尔送给林徽因的一首小诗,诗中“天空”“大地”“微风”意向的隐喻,一直广受猜测,耐人寻味。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林徽因是美好的,青春激昂、学识恣意。
林徽因在自己《九十九度中》的小说中曾写到,“你可以保持九十九的热度,但要想活得美,请把最后一度感性换成理性。”貌似她的人生也正如此,离沸点永远差一度,一生做好九十九度的民国才女。
北总布胡同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初来京城,因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林徽因举家从浙江迁入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显赫的知识家庭背景,让林徽因青年时就有随父游历欧洲的经历。在伦敦,她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从此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当然,也是在此期间,她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也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一往而深。
林徽因与徐志摩
回国后,林徽因仍在北京培华女中续学。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可这次不远万里的求学,遇到了小坎坷,赴美后竟得知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便在美术系注册,选修了建筑学的全部课程。她全身心投入课业,最终学成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