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梁思成:“这样气魄的建筑布局,世界上没第二个!”
2019-10-10 13:15 网易

来源标题:梁思成:“这样气魄的建筑布局,世界上没第二个!”

北京老城,她独有的壮美和秩序,在驾驭全城7.8公里的中轴线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条中轴线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顶峰,在城市空间序列的节奏变化、礼制秩序的空间表达、中和审美模式的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如此感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23
中轴线资料图

中轴线实际上是都城规划和建设的基准线,是城市建筑两翼对称的依据。北京中轴线就是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覆盖北京老城约65%的面积。正是这条发挥着统领作用的空间轴线,使城市格局秩序严谨,空间层次主次分明。元代以来,无论北京的城市形态如何变迁,一条贯通南北的城市轴线始终“傲然屹立”。

中轴线并不是单纯的空间划分轴线,它是经历岁月历练持续建造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

今天的北京中轴线,早已超越了彰显皇权至尊、“不正不威”的物质空间秩序价值,作为仍旧相对完整存留于世的历史遗存,它不仅呈现着中国古代都城宏伟壮丽、秩序井然的景观特征,更凝聚了北京城历史文化发展的精髓,不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关乎北京人文历史的一条文化命脉。

中轴线不仅是了解北京文化的空间线索,也是时间的线索、历史的线索,它串连起来的各个建筑及区域,承载着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快板书《数唱老北京》中说:“打永定门往鼓楼看,这本是老北京的中轴线。东西两城由它分,城南城北依它建。”这里讲到了中轴线的两个重要节点建筑-----永定门和鼓楼。以雄伟姿态矗立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作为中轴线的起点,在它的东西两侧是天坛和先农坛这两座礼制建筑群,它们作为皇家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祭天文化与祭农文化。从永定门往北,经过老北京市井文化最典型的天桥地区,便可望见高大的正阳门。明代北京童谣《刘伯温造北京》中唱:“刘伯温,造北京,造了一座哪吒城,里九外七皇城四,前门楼子在正中。”前门楼子便是正阳门的俗称。在内城九门中,只有正阳门正中辟门,标志出它的“国门”地位,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如果将中轴线比喻成一曲波澜起伏的交响乐章,那么,作为明清两代皇城正门的天安门,便是一个标志性的政治符号,它预示着整首乐章最重要的高潮就要到来——这便是巍峨壮丽的故宫,它体现的是中国建筑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宫殿建筑文化。故宫建筑群是一个严格按中轴对称布局的典范,它的对称性表现得极为丰富,有东西对称、左右对称、文武对称、日月对称和阴阳对称等。例如,在故宫内午门和端门广场两侧,左东为宗庙(太庙),右西为社稷坛;东华门与西华门是对称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即使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进行布局,分布在中轴线两端。过了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奇峰突起”般地立着景山作为绝妙的衬托。在中轴乐章的结束部分,则又重新融入市井文化。地安门外,是作为中轴乐章结束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和钟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这两幢巍然镇守在中轴线尽头的雄伟建筑,形影不离,度过了700多年悠悠的岁月,以暮鼓晨钟的意象,象征着中轴乐章的余音袅袅。

北京老城中轴线的魅力,还表现在它严整而富有秩序的总体格局之下,呈现出规则性与自由性、对称方正与灵活有序、人工与天趣等诸多和谐统一的审美品质。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埃德蒙·N·培根曾说:“北京中心城虽然具有凝重的轴线平衡,却不是一种僵硬的轴线对称。相平衡的建筑在设计上可以截然不同,而且除中部空间追求形式外,在规则布局的范围内,却允许水道自由地弯弯曲曲。”中轴线两侧除了有皇城宫殿建筑群、祭祀建筑群、外城商肆建筑群以外,更有多条河道、湖泊穿插其中,还有花木环抱的制高点——景山。这些自然景观让庄严规整的中轴线,带给人一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感受。实际上,从整体来看,北京城的中轴线除了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人工轴线外,还有一条从元代而来的、主要由积水潭、后海、前海、北海及中南海等水域构成的水面轴线,两条轴线一曲一直、一静一动、一水一陆、一柔一刚,相得益彰,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城市设计智慧的完美体现。

总之,北京中轴线凝结着时代变迁,承载着多元文化,是皇城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和商贾文化的地标性展示点,宛如北京的“文化之脊”和“审美之轴”,集中折射出北京城的重要文化特征。对于今天的北京而言,中轴线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古都“龙脉”,其基本轮廓和节点上的主要建筑,以巨大的魅力,抗拒了无情的岁月风霜,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仅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识,还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成为北京城市形态和城市文化的魅力之源,展现出了一个伟大古都的壮美景象!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