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活用“巾帕”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献食的人,皆用绢巾蒙口鼻”
司马光要求的“袖遮其面”,就是用衣袖遮捂住自己脸面,不要看不该看的。这种“袖遮其面”,其实也是古人挡蔽风沙雾霾的又一种方法,而且最为简单,为古人常用。
古人衣袖有讲究,多宽幅大袖,又阔又长,既可当衣袋,又可遮面,挡风遮尘,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当抹布。《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条中,便有“连衽成帷,举袂成幕”的说法,可见先秦时古人已开始发挥衣袖的遮蔽功能了。
古人衣袖不只有讲究,还有秘密,里面有袋可以藏物,女性常用的巾帕一类东西,便塞于其中。在遇到风沙、雾霾一类恶劣天气时,便可抽出巾帕,临时用来遮蔽脸面、掩捂口鼻,以替补面衣的基本功能。
巾帕即手绢、毛巾一类的纺织品。小小的巾帕,作用很大,用法丰富,除遮面、拭眼、抹鼻、揩嘴外,还可表达感情,作定情之物。所以,在秦汉以后,巾帕已成为男女个人常用私物。古诗《孔雀东南飞》中,为婆婆不容而遭休弃的的刘兰芝便有一块巾帕:“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
巾帕用来掩捂时多用单手操作,不便用手,如端盘子时,则直接束之头上,掩捂下半部口鼻。十三世纪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便在元大都(今北京)看到了这一幕。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巾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绢巾”就是巾帕一类东西,这种文明的“讲卫生”风俗,让马可·波罗大开眼界,故而当作新鲜事物写进自己的东方游记中。
有学者据此推论,这是中国人发明口罩、率先戴口罩的证明,其实这并不是一回事。“用绢巾蒙口鼻”的现象,并非元朝才有,在发明巾帕后就存在,是活用巾帕。如果非要将之与戴口罩联系到一起,可以把这块“绢巾”视为现代口罩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