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2)

2016-12-29 11:47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人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先秦时期已开始穿戴“面衣”

《礼记》记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古人对付风沙雾霾的首选“装备”,大概要数面衣了。明屠隆《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

依屠隆所记,明朝时北京的气候已很糟糕,沙尘雾霾这类脏天气严重:在北京街头骑马的人,戴着面衣,被大风吹起的尘土满街飞扬。返回下马后,发现两个鼻孔像烟囱一样黑。

面衣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用来保护面部的一种服饰,早期面衣是专为女性而设计的。穿戴面衣的风俗,在先秦时即已出现,《礼记·内则》便有这样的说法:“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当时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挡起来。虽然说这种“蔽面”要求,是出于儒家所提倡的“礼”的考虑,却意外地起到了挡避风沙雾霾的作用,还可御寒保暖。

拥有一件面衣,在秦汉时已成为有身份女性的必备,出远门必需。据汉刘歆著《西京杂记》,汉成帝刘骜宠妃赵合德,在其姐姐赵飞燕成为皇后之后,所送的一批高档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华紫罗面衣”。

金华紫罗面衣是用紫色纱罗裁制的,绣上金花。这样的面衣,当贺礼送给皇后姐姐自然十分体面。而民间的女性所用的面衣则比较简单,一般用普通布纱裁制而成,考虑到包裹的需要,面衣的布幅都较宽大,故又有“大巾”、“巨巾”的叫法。

这种面衣很大,穿戴在胸前时把膝部都能盖起来,故又称“蔽膝”。西汉扬雄《方言·第四》即称:“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袚。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

戴帷帽出行的唐代女性(仿唐李昭道绘《明皇幸蜀图》局部)

戴帷帽的宋代女性(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形象)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