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后流行用“大巾”
《释名》记载:“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
面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方巾,使用时覆盖在头上,用带子系紧。面衣的使用,从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些:“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田家妇女出自田野,以覆其头,故因以为名也。”
《小尔雅·广服》称:“大巾,谓之幂。”“幂”是什么?就是古人的“覆头之物”。
“以覆其头”这种用法,让面衣又有了“盖头”的别称,后世婚俗中新娘子的“红盖头”,即由此流变而来。
面衣本是女用服饰,魏晋以后,男性冬天出行时也可使用面衣。《晋书·惠帝纪》记载: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晋惠帝司马衷被大将张方劫往长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司马衷得到这件遮风御寒之物,别提多高兴了,还嘉奖了高光。
与以前相比,魏晋以后面衣遮蔽沙尘的功能较为突出,而御寒性能减弱。这时的面衣,往往用较薄的纱罗裁制。由于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让外人看见,面料多选用遮蔽效果较好的黑色罗纱。
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对神仙夫妻,妻子很漂亮:“质貌娴雅,年若十八九许,皂榖幪首,绦缯束腰,曾无粉黛之饰,发泽肥净,光彩照人。”这里的“皂榖幪首”,就是用黑色面衣蒙着脸面。
面衣到宋朝又称作“面帽”。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帷帽部·帷帽”条:“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
明清时的面衣更有设计感,既实用,又巧妙。从明王圻《三才图会》所载绘图来看,明朝的面衣多以质地厚实的布帛为之,中间开孔部分缀以黑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