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4)

2016-12-29 11:47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人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唐初时兴穿戴羃离(罒下離字)

《旧唐书》记载:“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在古代,比一般面衣挡蔽风沙效果更好的应该是一种叫羃离(罒下離字)的佩饰,羃离(罒下離字)很长,既可以遮面,还可障蔽身体,一物多用。

羃离(罒下離字)是多风沙天气的西北、北方等地少数民族率先发明并广泛使用的遮蔽风沙装备,胡人蕃人寒天骑马时必用羃离(罒下離字)。从《隋书·吐谷浑传》记载来看,羃离(罒下離字)还是有身份的贵族行头,吐谷浑国的“王公贵人多戴羃离(罒下離字)”。

大概在魏晋以后,羃离(罒下離字)传入内地,穿戴羃离(罒下離字)在南北朝的女性中间已成风气。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五)称:“羃历(罒下歷字)悬丹凤,逶迤摇白团。谁堪久见此,含恨不相看。”

诗中所说的羃历(罒下歷字),即羃离(罒下離字)。到唐初,骑马出行身披羃离(罒下離字)成为中原时尚一族的流行装扮。《旧唐书·舆服志》对此种时尚有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羃离(罒下離字)。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这个记载表明,羃离(罒下離字)的基本功能是“全身障蔽”的需要,但在远行途中,羃离(罒下離字)挡蔽风沙的效果十分明显,所以受人喜欢。

羃离(罒下離字)在唐初为女性专用,这一特点在战争时还曾被利用过。《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曾利用女性穿戴羃离(罒下離字)的习俗,让士兵身披羃离(罒下離字),伪装成妇女,以蒙蔽对方。

但初唐流行不久,羃离(罒下離字)被穿戴更为方便的帷帽所取代。从李治(唐高宗)当皇帝的永徽年间开始,女性出行多选择戴帷帽,到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改朝主政时,穿戴羃离(罒下離字)已绝迹,帷帽大流行。

戴帷帽的古代女性(明人摹宋绘《胡笳十八拍图》中人物形象)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