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5)

2016-12-29 11:47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人遇风沙雾霾怎么穿戴?

宋朝喜欢戴“帷帽”

《事物纪原》:“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帷帽什么样?应该是受到羃离(罒下離字)的启发,由已成熟的围帽变异而来,这是用藤席编成,帽檐装上一圈纱网的帽子。女子外出时戴上可起到障蔽的作用,比穿戴羃离(罒下離字)省事,还时尚,好看。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冠冕首饰帷帽部·帷帽”条称:“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氊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

由于帷帽变薄,不只冬天可戴,夏天也能用,可遮阳挡雨避蚊虫。帷帽在隋代时便已出现,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昭君出塞图》时,可能考虑到北方风沙大,特给王昭君加了一顶帷帽。结果,不少人指出这是败笔,因为西汉时并无帷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便称:“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帏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帷)帽兴于国朝。”

帷帽与羃离(罒下離字)的不同之处,是帷帽垂下来的纱网较短,只到颈部,并不像羃离(罒下離字)那样遮蔽面积大。所以,相比于羃离(罒下離字)的严实包裹,帷帽则“施裙,及颈,颇为浅露”,这在现代看来是很性感的设计。

但保守的古人认为,女性戴帷帽粉颈裸露不太适宜,帷帽因此一度偏废。不过,由于时尚女王的武则天不反对,她当皇帝后帷帽很快成为流行款,受到当时“公私妇人”欢迎。此即《旧唐书·舆服志》所谓:“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离(罒下離字)渐息。”

由于帷帽有良好的蔽面功能,到强调礼教的宋朝,帷帽再度流行。司马光《涑水家仪》中便重申先秦人的要求:“妇人有故身出,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