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王付刚新书定义移动互联网核心理论(5)

2016-06-30 09:4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越来越预见、形塑未来

技术揭示了人类之于自然之能动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生活之直接的生产过程,进而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想观念。人类的进取心或劳动力,需要且渴望得到技术的无缝支持,可以将技术理解为一种机制,通过它,人类操控物质世界。使社会行为和过程发生更迅速,更有效、更方便。尽管未来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类确实已经建立了对未来加以预期的机制,通过这类机制做出决定、预见、形塑未来。

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工具转变为一种穿越空间的协调技术,强调的是思考的元素,它调整思考的规则,使适应于控制和支配的规则,技术理性认为,当前的现实之外,别无其他现实。经常创造一种短暂淹没理性的爆发感受。它的目的在于消灭反对的元素,也消灭超越的元素。

在降低商品和劳动的分配成本中导致了边界的模糊。它可以提高生产力,使整体的财富可以增加。在整合过程中,媒介与媒介技术首要价值在于提供信息、促成传播和推进文化创新;同时促进了非媒介领域和媒介内容产业的生产合理化过程,得以使它们进一步推动生产、流通和贸易的全球化;反向而言,全球化过程又促进了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通过与货币有关系的交换价值实现。主要手段时减少投资的资本消耗,包括不变与可变成本。

另外,技术上的多向性不会使一个交流的行为变得民主、对称或者双向;手机是一个多向设备,相比于互联网,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两边交流或者多边交流。但是,并非手机或者互联网决定了关系的本质。决定因素是结构化的权力关系和利益的本质。手机不改变你和你老板之间的关系方式,并不会改变即你的老板就是你的老板的事实。

过去十多年来网络普及程度与变化程度甚快,网络已成为一个形塑当代生活,并同时被形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技术体系。社会权力的角色在其中最受关注,网络空间正形成一种巨大的矛盾,科技是政治的,但不像所有政治,它们反而显示出多重矛盾的倾向。它挑战当前过度欢庆媒体具有赋权与民主化特质而不加批判的状况,融媒体的价值无意就媒体关注媒体,而是为社会而关注、点评媒体,推动媒体转型的探讨和发展。在具体方法中要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备。不能夹杂个人或新闻观点的侧重,而要将其提炼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展现逻辑。

你可以在互联网上参加每一次政治的讨论,这种参与不是把政治制度变成民主制度,并且这样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是一个民主化的机构,因为你不能对要讨论的问题、集体采取的政治决定、将要采取的举措和将要被分配和共享的利益施加影响。互联网是经济、政治、心理、情绪和行为控制的最新手段,最新增加和改进的人们时尚“鸦片”-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系统来说具有最大可能的危险性。从本质上讲,它是统治、控制和斗争的新领域。

然而,有许多对于互联网在参与式民主、自下而上的政治形式中的作用的,使用通讯媒体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达到了参与式民主或者处在了参与式民主的水平。参与民主或赋权不等于“使用或消费”这一特定的方式。只要我们被排除在权力结构之外,只要我们是无法影响决策过程和主导力量的统治实践,参与消费或创造从来不意味着民主地参与到日常生活或者赋权。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需要摆脱依赖感与积极的惰性

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谋求变化和发展是企业的长青树,对企业家的要求也相对来说要高很多,在这里,敬畏心是一种自觉,对市场要有敬畏感。而只有在商业上探索、探索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与文明才有价值。须紧扣中国梦、双创和移动互联网两条大道,聚合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做到思想与商业引领者,让文化的归文化,商业的归商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个人也好,作为企业家来讲,最需要摆脱和提醒自己的一个词,就是依赖感。不可否认,我们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依赖感,有的是精神上的,有的是物质上的。依赖感来自对权力的崇拜和对过去自己成功模式、经验、信心的依赖,它扼杀了创新。

一个人要想获得独立性,就必须与他人相分离,特别是心理上的亲近和依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分离就被认为是自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是稳定的,行为却会发生变化。总而言之,只有实时不忘敬畏感,摆脱依赖感,才能体味成功者的那种孤独感。这也是新商业社会里必备的素养。

另外就是积极的惰性,大多数公司靠着一成不变的行动来响应变革,只是行动比之前更加积极了,加快了步伐和边缘领域的微调,但做的事基本一成不变,有学者称为积极惰性。只有能够识别改变模式,快速转变并适应变革节奏的才是顺道而为的精英。对企业家来讲,想生存的话,你可能不需要胆识;但若想要发达的话,你必须要有胆识。任何人只有将勇气和远见占据前沿阵地,才能为建造未来的商业帝国打下坚实的根基。事实上随着机遇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不是单一变革而是一系列范式转变。不改等死,乱改就是找死,变化和动态才是企业发展之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加速的动态主义

历史的发展形势总在变动,整个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已经进入了加速的动态主义中,必须尽可能地掌握它短暂状态。从全球化的秩序中来看,所有的人在这个大网里,都在纠缠商业社会的大世界里。变化是根本,不变是不正常的。从工具的演化来看,《移动互联网新思维》一书论述了改变人类历史和迁徙的几个代表,如犁、马、船舶、蒸汽机、电、铁路、机器乃至现在的vr和人工智能等再加速改变人们的认识半径和时间,变的越来越快。时间挤压空间严重。

再来看资本,资本也越来越快。竞争和积累的结构动力推动资本不断改进生产,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资本会通过时间或空间的转换来扩大再生产,时空修复是依靠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它整个体系完备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运输和传播的进步可以压缩时空关系。用时间消灭空间变得极其必要,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物质到资本的循环发生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中,循环的速度越快,越多的剩余价值就会被创造和生效,资本一直试图消灭循环的时间和空间以期将资本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耗费的时间缩减到最短,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资本流通是个无休止的过程,为积累而积累,试图通过时间或空间的转换来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积累,资本必须不断地在生产和流通这两个领域中移动,必须始终处在运动中。增加它的速度,同时减少花费在流通上的时间。通过数字的形式,资本的实际循环正在越来越接近资本的形式和理想化循环。对私人信息进行商业化收集是资本流通中的一大资产。可被视为是对用户的潜在威胁,甚至是资本剥削形成的客观暴力的一部分。

不变的是资本依旧以利润为根本,这是不会变的商业逻辑。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就是增殖自身,获得利润、只有在循环流通中,才具有社会功能和资本形式。正是通过媒介来实现资本与资本之间在社会中的交流的,媒介使资本得以反复移动。流通和交换的过程通过新闻媒体做了大量的商业广告和政治活动,主导了对闲暇时间、消遣娱乐、人际关系乃至个体本身的整体商业化。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发展的转折点,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带来机遇和挑战。媒介融合是媒介基础设施资本的特有特征。媒介中的资本积累既发生在媒介的内容领域,又发生在媒介的基础设施领域,二者共同形成了媒介资本的范围。在媒介内容资本的部分类型中,资本累计是通过将受众作为商品贩卖给广告商来实现的,其定价取决于媒介内容受众的人口基数。资本循环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变化和不稳定性是资本积累的天生特点。而资本的目的,是要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建立等级结构,马克思强调,“资本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社会统一的劳动能力,其中的特定角色只是整体劳动的一个部分。”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媒体人王付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