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商业社会终极法则:买下未来
存在即时间是因为存在总在变化形式,网络始终在形成的过程中。每当两种或更多连接的关系出现时,一个网络才可以说是存在的。一次性互动不是网络的特点,相反,其特点是随着时间推移,持久的、循环往复的以及重建的互动模式。于是对过程的关注必然引发我们对时间性重要性的关注。从过程的角度来看,我们如何使自己作为存在,正是在于我们如何让自己存在于时间中,在于我们如何成为时间,以及时间如何成为我们。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全球商品和资本比人的流动更为自由的时代。现代国际金融运作使得各国的财富息息相关。无论是物质上还是道德上的破坏都深入脊髓,把创造的能量掀离了轨道,先是流于轻浮,然后就进入了自我毁灭的轨道,资本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把今天还认为的竞争对手,明天就可能是你的合伙人,滴滴快的合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除了形成垄断、消除无谓竞争之外,合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买下未来。商业社会的终极法则各取所需、逐利竞争。资本力量正在崛起,而真正理性的是资本. 财富第一次出现了从国家和个人向社会聚焦。
在人们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买卖中,社会资本,是一种开放的资本,是一种向整个网络开放的资本。开放的资本与专用的资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可以在整个网络、在整个网络的每一个节点上,开放地共同拥有。社会资本越专有越稀少,越分享越丰富。信任的圈子越大,信任的价值就越高。这应了梅特卡夫法则描述网络规律的原理:网络的价值,是节点的平方。拥有网络的人越多,人们彼此越信任,社会资本就越丰富。信任与信用不仅创造新的流通产品,还努力减少流通时间,努力赋予流通以时间价值,使得资本在流通中的运用成倍增加。信用克服了时空限制,越来越被看作一种具有市场交易面值的仿真货币,让交易的循环时间趋近于零。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商业社会核心是社交与支付
新商业社会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社会形式,是最公平的。新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自愿交换。对于个人来说是交换,交换时间、劳动力;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交易,只有交易才产生利润。契约精神在新商业社会里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维护商业的自愿交换,政府提供的产品就是安全。每一个纳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追求自身幸福的改善。在自由中获得富裕,在富裕中走向自由。
我们正稳步地向信息交换代替商业交换的方向发展,交换价值来自于用户所创造的用户之间的联系,是商业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些联系之所以成为信息商品,是因为企业能够从中获知消费者行为。受众深入参与到媒体中,打开了真实表达自我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趋向于以利润定位为导向,进而使人际关系进一步物化。谈话和观点在实时经济中被瞬间商品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科技传播根本地改变了现代人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而重构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从目前最火的直播来看,传播是一种生产力,实景、实镜节目在制作弹性、流动和自我形象塑造、个人品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意义重大,对直播来讲,第一你是认可了他的价值观,第二是交换价值再起作用,只要你觉得感兴趣有足够的关联去消费它们就是值得交换的价值,但从使用价值来讲却不好说。预示着劳动时间不再被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财富生产不再根本上是由生产过程中的人直接劳动所产生。在交易双方的眼中,我们什么都不是,只是交换价值。
说到底,移动互联网商业本源本质是对秩序的再造,从新闻报道的标准化、公式化新闻写作的进化来看,降低了新闻写作的艺术性、灵活性、创造性,并对记者的独立性提出挑战。现在新的一步是,具备万维网接口的任意设备,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时代来临。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数十年以来基本保持不变的商业模式也无法保持现状。复杂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技术体系强迫人们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这一挑战涉及整个制造业及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我们再看看互联网的生态,现在是“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线上线下结合得更加紧密,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加深。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犹如柴米油盐。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巨头纷纷在完善其互联网生态,无论愿不愿意都要融入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圈。而在这个生态圈里最核心的武器,就是社交与支付战略,这两者成为了突破的关键,因为它们是掌握和抓住新商业生态背后,移动时代消费者的核心和根本。移动支付使得营销信息的传播和商品价值的实现都变得更加有效率。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连接是社群经济
实际的社群是一种把自己理解为人向自身的还原和复归,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的关系,并且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作为个体处在不同位置的每个人、每个被组织起来的实体都参与传播和使用,个人的知识和组织实体的知识以及行为表现都身处意识形态坐标之中,并表现着他们在社会的位置之本质。
社交网络成为记录、聚合、组织地理信息的信息入口,鼓励用户全面、系统地开放自我,从而产生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社交媒体是平行空间和不均衡的,当人们能够面对面接触时,互联网的作用就会降低。反观大众媒体时代是集权化的,只运行信息由少及众、自上而下地单向传播。缺乏多样性,导致受众需求的趋同。与之相反,社交媒体最重要的的是传播和社交性,具有多种传播的互动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性、表达力和去时空限制。
其情感序列通常与用户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情绪一旦产生,就立刻被记录并表达出来,而非在回顾中重视。由于情感在人类互动中无处不在,对情感的敏锐洞察便成了交往行动的基础。因此,情感计算影响着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它介入到了感觉与伴随感觉的物理变化之间,并随之带来观念、判断和行动的转变。情感觉知对情感的计算促进了社会化认知的商品化、增强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互动。
从特征来看,社交媒体的特征为高度参与性;用户提供内容;创造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通过向用户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真实性、沟通交流、与他人合作的可能,因此也赋予了受众更多对象化的机会。其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产生出一个专制的经济,一个传播和生产的封闭系统。用户的信息生产和消费相互促进,循环往复。在新媒体环境中交流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本质在于:社群商业,内容是媒体属性,用来做流量的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商业是交易属性,用来变现流量价值。媒介传播必须改变原来的模式探索改而媒体产业化,而这没有对商业社会的理解认识和研究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入一个圈子就是加入一个信用等级,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信仰行为。相应地,一个人在被接纳之前,他在道德上的可靠性要接受群体的核查。所有这些圈子都像一种社会承认证书,它们对于商业或职业生涯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它们使得一个人有资格订立契约,而且给一个人的品质打上了道德认可的印记。
在社群化的格局中,具体属于哪个圈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一个人具有的其成员资格。这种资格发挥了极为强大的群体控制力,是对正直品质的重点强调。在社群中的生活,必须由伦理标准加以引导,学会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惟一性。内聚力为特征的社群是专一、专心、专业的。只有社群庞大极端严格有序,而连续的条理性活动,才是引发变化所必需的持久能量。新成员对外拥有了“正当”身份,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素质的问题,尽管素质对群体的目的来说非常重要,成员身份提供了有利的关系网,刺激了社群群体扩张和自身的经济价值,这种圈子越小,其排他性越强,成员身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声望就越高。
从商业化上来看,不同群体在空闲时间里得以相互联系的新的生活方式,都面临商品化的风险。把社会关系变成资本循环的一种工具。在此过程中,个人信息的经济效应不断提升。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更重要的是,整体社群不再是一个事先存在的社会群体,而是重新任命领导人的行动结果。只有当某位领导人能够将人民的需求给凝结在一起,并且动员整体社群去挑战那状似不可或缺之现状,质变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