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走了

2016-05-26 09:2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杨绛先生走了

那首杨绛先生爱极的、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暮年时写下的小诗,是她通达从容、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之佐证。这首题为 《生与死》的小诗由先生亲自翻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本报讯 (首席记者王彦)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走完了她105年伟大而淡泊的人生道路。

杨绛先生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是家中第4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共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该书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余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2003年,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逾100万册;96岁时,她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2014年,她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杨绛先生笔耕不辍,还整理出版了钱钟书数十部遗著。

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2000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王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