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长于乱世的记者

2016-05-23 08:17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活着为了讲述》还原真实大文豪

一直将马尔克斯想象为一位如切·格瓦拉般充满传奇色彩的、百折不挠的战士,从《百年孤独》《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一个久经沙场的真正老手的语调。但最近出版的马尔克斯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文版却打破了这一幻想。在马尔克斯笔下,他只是一个成长于乱世中的文学青年和新闻记者,同时他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南美动荡的政治格局中被迫“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的一分子。《活着为了讲述》,这个书名倒是恰如其分地勾勒出马尔克斯的真实形象:他像无数时代的受难者一样无法影响历程的进程,但他用真实与幻想,记录下了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苦难和困境。

10

描写死亡

只是稀松平常的见闻

若论《活着为了讲述》的吸引力,印象最深的便是马尔克斯对自己生活中所见的那些死亡的描写。他对这些回忆的讲述,一如他在自己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一般,带着一种置身事外的平静。

他童年时听外公讲述过哥伦比亚“香蕉惨案”。这桩针对游行的香蕉种植园工人的屠杀就发生在马尔克斯的出生地阿拉卡塔卡,香蕉种植园名唤“马孔多”,马尔克斯后来将《百年孤独》中的村镇就命名为马孔多。

外公的讲述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形容那些被屠杀的工人尸体如同惨败的香蕉一般被拖上卡车运走。在他的童年中,他不断听说着死亡,见识着死亡。马尔克斯写到了他外公与朋友的一次决斗,他们同为自由党人,却在战争过后举枪相向,外公赢了,那个人死了。他与世无争的姑姥爷竟也举枪杀死了一个扑过来打架的对手。马尔克斯的中学校长不堪政治压力开枪自杀。他在1948年哥伦比亚自由党总统候选人盖坦被暗杀当晚见识到了更为凶残的死亡:西装革履的人为掩护真凶挑拨群众情绪,让他们当街打死了一位“凶手”。在接下里的内乱中,马尔克斯曾被奄奄一息者拖住脚求救,可他无能为力。在他成为记者后,他见识到了更多的死亡:有自然灾难造成的死亡,更多的则是由于哥伦比亚内乱造成的民众死亡。

在他笔下,死亡像吃喝拉撒这些生活琐事一般,随时到来,在他所经历的乱世中,人们可以死得“很随意”。马尔克斯说,当见到那个浑身是血、拖住他的脚求救的人之后,他便对目之所急的死亡变得“习惯了”。马尔克斯年纪轻轻就目睹了如此多的死亡事件,我们也便不难理解,为何他的作品反反复复以死亡为主轴——那是一个动荡时代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事。

记者身份

最钟情写专题新闻

马尔克斯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吗?这是我在阅读《活着为了讲述》之前最大的疑问。

他从大学开始为报社写作,并先后在《宇宙报》《民族报》《观察者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以及担任记者。马尔克斯撰写过体育新闻,当过报社的影评人。还做过罪案调查记者,但当带着一位母亲去辨认她九岁儿子的尸体后,他永远没再触碰罪案新闻。马尔克斯最钟情的是专题新闻写作,他写过一些较为著名的新闻事件,比如1955年哥伦比亚国家海军“卡尔达斯号”驱逐舰上的八名水兵落海失踪事件。

马尔克斯在谈论他的新闻事业时,有两个观点颇值得关注。一是他把新闻当作一种文学体裁来对待。海明威曾因担心新闻写作毁坏文笔而辞去记者之职,而马尔克斯却对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热情不减;二是他在晚年写作该书时仍然认为新闻不应当只追求爆炸性,而应该为那些善于思考的读者留下空间,他与普通新闻记者之别,大概也在于此。

马尔克斯做新闻记者时还有一件趣事:他们把稿纸卷在打字机里写作,报社不会规定他们写多少字的稿子,而是以稿纸长度来派发工作量,比如马尔克斯曾被主编分配了一篇有150厘米稿纸长的新闻稿件。马尔克斯说,他后来发现,电脑滚屏其实和他当年用长卷稿纸在打字机上创作如出一辙。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王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