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54窟壁上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
舍身饲虎图的“魔力”
莫高窟第254窟和第428窟的壁画讲述了一个共同的故事:释迦牟尼的前身萨埵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在一次出游时,萨埵见到几只老虎就快饿死,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喂食它们。不料,老虎连撕咬的力气都没有,萨埵便用竹尖刺破喉咙,从山崖跳下。此时大地震动,风云变色,萨埵用自己生命的结束换来了老虎生命的延续。
敦煌研究院资深讲解员边磊说,“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是他讲解敦煌壁画多年来,观众们最爱听的故事之一。而这幅壁画也是不少敦煌的工作人员最喜欢的壁画。
数十年前,这幅画深深打动了一个叫常书鸿的青年,当时的他是一位在法国巴黎小有名气的中国画家,为了敦煌他放弃了巴黎的艺术前途,奔向心中的圣地。
1942年,常书鸿眼前的敦煌莫高窟是这样的:众多洞窟内的珍贵壁画早已被偷盗者用胶布粘走,剩余有不少被烟熏得漆黑一片,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随意打穿,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堆积在洞窟里,几十年来无人清理,不少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张大千离开敦煌时曾对常书鸿说:“你留在莫高窟就是无期徒刑。”3年后,在敦煌的风沙里艰难修复洞窟的常书鸿面临着人生的双重打击,妻子因难以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离他而去,敦煌研究院也濒临解散。
在那个人去楼空的夜晚,常书鸿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披衣下床,手持一支蜡烛,走进第254窟。烛光中,墙壁上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他曾经看过无数遍。此时,张大千的话又在耳畔响起。常书鸿想,如果守在这里真是一场无期徒刑,那他的刑期才刚刚开了个头,绝不能就这么走了。
常书鸿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的保护事业,在他的继任者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敦煌人的努力下,敦煌得以守持至今。
1954年,莫高窟第一次通上了电。当电灯亮起的那一晚,常书鸿激动得像个孩子一般从这个洞窟跑到那个洞窟,再次看到那幅“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他觉得这些壁画好像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