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无愧的美人窟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敦煌一度是东西方贸易的补给点和中转站,史称“咽喉之地”。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除了大批西域商人,还有许多传法的佛教徒。他们在敦煌这片心中的圣地设坛建寺、开凿洞窟。佛教的兴盛吸引了众多商人及贵族官员陆续在此地出资开窟或雇佣工匠塑画佛像,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说,用以累积功德。
因佛教而兴盛的敦煌不只是佛教徒们的圣地,在这片佛国世界里,还包藏着一个更加辽阔的现实世界。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人们的生活场景都被记录在了众多洞窟的壁画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他们的播种、收获、宴饮、乐舞、嫁娶、战争、出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人生百态。
在第158窟大卧佛的右侧,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各国王子举哀图》。各国王子听闻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赶来,有侍女搀扶着的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汉族帝王,也有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族以及南亚、中亚等国的王子。他们见到释迦牟尼涅槃后十分痛心,有的割耳、有的削鼻、有的刺胸。
这样惨烈的画面并非画师们的想象,据历史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时,“回夷之人入侍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獒面,割耳,流血洒地”。这幅创作于唐朝的《各国王子举哀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哀悼习俗,可谓是一幅十分珍贵的民俗史画。
第57窟被誉为敦煌的美人窟,其中有一幅观音菩萨像娇柔妩媚,宛若一位唐代贵妇,人称“东方蒙娜丽莎”。观音菩萨形象在印度本是男性形象,但敦煌的画匠们,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地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教形象之中,许多佛像的眉眼、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中都透露着那个时代普通人对美的向往。
在敦煌的许多壁画中,还能窥见当时人们的流行时尚。在特殊保护洞窟第220窟的南壁上有一幅初唐时期的壁画,两个童子身着汉族传统的红色交领半臂、绿色短裤,另一个童子则穿着背带条纹的波斯小口裤,几乎就是现在的T恤衫背带裤,这种唐代儿童服装的时尚,在今天仍十分流行。而今天儿童所戴的围嘴、穿的肚兜等也早在敦煌唐代的壁画中就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