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能“小” 偏偏“撑”大(3)

2016-03-03 07:4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追求视觉冲击力,希望卖个好价钱,画幅一再往上蹿

破解

以“小”画夯实艺术功底

“小画如同文学里的小品文,每个细部都得仔细打磨,很耐看。”王明明说,小幅油画的观赏范围以一臂之距为佳。在这样的距离内,画家的表现能力含糊不得,绘画本领虚假不得。一些基本功欠缺的画家,往往知难而退,投奔“大”画行列。

王明明毫不讳言,北京画院连续两年推出“咫尺”系列,就是想夯实院内画家的基本功,“提出这个展览的时候,很多画家觉得很困难。因为他们平时根本就不画小画。”在他看来,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画得很认真,“画院策划这类别人不热衷的展览,就是希望画家除了要画大幅作品,也能驾驭‘以小见大’的小幅作品。”

美术批评家郭晓川认为,当下绘画不够纯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某些一味追求庞大感的作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既要有独特的观念,又要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杂糅一块后,并不能引起共鸣。”相比于“大”画的体量,王明明更关心:画大了以后,还能不能做到精致且有意境,“当画面缩小到一尺之间,怎么表现?通过小幅画,希望艺术家能明白,绘画不是大笔一挥的爆发,针对不同题材,应该选择合适的尺寸。”他认为,当下画坛还有个不好的倾向,不少人画实不画虚,“如果越来越实,给人的联想就越来越小。”而小画由于尺幅有限,更要求艺术家在“虚境”方面做文章,“那些空洞的大画往往不注意最核心的意境,只是考虑如何把画布、画纸填满;小画则不然,它会把一些虚的东西变为意境,看起来就好看。”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明明每年“两会”都会特意去看看收藏在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我越看越觉得好,作品呈现的是大气象。它很大,但不空,背景全是云海,要是换作现在的画家,可能会画成崇山峻岭,这样就把气象画小了。”他说,真正的“大”画需要从“小”画的细节和意境做起,整幅作品才会耐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