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能“小” 偏偏“撑”大(2)

2016-03-03 07:4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追求视觉冲击力,希望卖个好价钱,画幅一再往上蹿

缘由

或为博眼球,或为卖好价

美术评论家梁江认为,所谓“大”画这一提法,其实是舶来品。因为在传统中国画里,尺幅偏大的作品往往被称作“长卷”。不过,即便像《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些经典长卷,现在看来尺幅也不算大。

至于缘何出现越来越多的“大”画,在王明明看来,这与时代的发展不无关系,“以前画家们都是在书斋作画,现在走出画室,到空间规模越来越大的美术场馆展出,难免突破原有尺寸。”而青年艺术家刘维的看法就要犀利得多。“现在画画的人实在太多了,要想入围任何一个展览,你首先得入得了评委的眼。试想当评委面对众多作品,他是会眯缝眼睛琢磨小画,还是愿意多瞅几眼大画?”不到30岁的他每年参加的展览不下十场。他说,在这个喧嚣的年代,作为艺术家也不能免俗,常常只能牺牲掉艺术性去追逐展场里的视觉效果。

对此,王明明也承认这种现象很普遍:“如今不少展览,尺寸要求在2米以内,参展者都怕吃亏,可着劲儿画,恨不得突破几厘米才好。”另据了解,在西方,画布尺寸有着非常严格的规格,从小到大细分为0号到500号。不过,这一规则在中国行不通,艺术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决定画布尺寸。同时,画面足够大,也会营造一种“视觉奇观”,从而使观者可能忽略局部不足、细节瑕疵。

“大”画的另一重推动力,与国内艺术品市场“怪现状”不无关系。如今市面上卖画常以大小论价,面对同一画家,藏家总是优先选择其大尺幅作品。有例为证:同一年秋拍,当代艺术家刘野的一件作品因尺寸过小而流拍,另一件尺寸大出其两倍的画作则顺利成交。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