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对阎肃评价那么高? (4)

2016-02-18 14:51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为何大家对阎肃评价那么高?

阎老的“赞”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向他的“赞”看齐,续写他未尽的艺术人生

有人说,阎老像一座高峰,令世人高山仰止;有人说,阎老似一面旗帜,引领后辈迈步前进;也有人说,阎老如一面明镜,留与后人观照内心。为何如此多的艺术同行,乃至普通网友都纷纷自发怀念阎老,为其“点赞”送行,值得我们深思。

放眼当下文艺界,浮躁之风盛行。一些文艺家尤其是个别青年文艺工作者,不潜心打磨作品质量,反而醉心于各种手段所谋得的荣誉,被金钱“遮蔽”了双眼。光想要成绩,却不愿“接地气”。这些都是阎老生前所痛心疾首的问题。

文艺创作要俯下身子“接地气”,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我艺术的根和魂,只有深深扎进军营这片沃土,扎进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真情、唱出大爱。”阎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创作京剧《红岩》,他曾亲自到渣滓洞牢房里“坐牢”7天;《我爱祖国的蓝天》唱响军营内外六十载,离不开他深入部队,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工作的长期体验。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都是当下文艺创作所存在的问题。反观阎老65年的创作生涯,从红歌军歌到流行歌曲,他不断出新出彩,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几乎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代表作。而阎老曾自曝其窍门,一是“学习”,二是“认真”。

阎老的作品从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此类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样大白话一样的句子,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传统诗词到流行文化,看似信手拈来,皆是厚积薄发。用阎老自己的话说,这都得益于他一生“随遇而学”,从未间断的知识积累, “唐诗宋词我都是一首一首地背。把这些背下来以后,再去创作的时候,就‘下笔如有神’,占大便宜了”。

“干什么活我都想把它干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离了我不成。”布置给阎老的工作,他一律认真对待,完成得又快又好,还能常常带给人们以惊喜。当年中央电视台办晚会,请阎老写歌,老爷子从川剧中捕捉灵感,写出一首《雾里看花》,将“打假歌”写成了哼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令大家赞叹不已。

阎老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息。除了为他点“赞”,我们更应该向他的“赞”看齐,努力续写他未尽的艺术人生。


阎肃在空军某专机部队采访创作,受到飞行员和专机服务人员的热烈追捧。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黄维 陈苑 王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