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8日)上午,数千人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号告别大厅,很多人手持一支梅花,在《红梅赞》的歌声中与著名艺术家阎肃做最后的道别。送别的队伍中既有胡松华、常宝华、陈铎、黄一鹤、付林、李双江、田连元、濮存昕、王晓岭、王洁实、朱军、金兆钧等文艺界人士,也有从重庆大学赶来的校友会代表,从保定赶来的忠实听众,坐着轮椅从丰台赶来的八十岁冯奶奶等八方群众。告别仪式结束后,仍有大量人群守在门口迟迟不肯离去,一直等到阎肃的灵柩被抬出告别大厅,大家目送着灵柩被抬上灵车,人群中不断地有人喊着,“阎老,一路走好”。
歌唱家胡松华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赶来送行。
歌手杨光、导演王为念前来悼念阎肃同志。
他走了歌还在
送别队伍迟迟不肯离去
还不到早上八点,一号大厅外墙的铁门处就已经聚集了众多群众,这其中不乏付林、金兆钧、王洁实等文艺界的熟面孔,他们和普通群众一起站在送别的队伍中,按照规定排队等待分批进场。人群中有人举着署名“北大荒知青”的条幅,上边写着“您走了歌还在”,重庆大学校友会代表带来的“歌乐山高敢问蓝天路远,嘉陵水长高唱红梅丹心”的挽联提醒着人们阎肃青少年时代曾有过在重庆求学的经历,而告别大厅门口的挽联上则总结概括了这位艺术家的一生:“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告别大厅中布满花圈和挽联,阎肃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手持一支梅花,与告别仪式过程中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阎肃创作于1964年的经典作品《红梅赞》相映成辉。以往大多数情况下群众在告别大厅中瞻仰遗体后就会逐渐散去,但昨天到场的很多群众都围在门口迟迟不走。上午10点45分左右,阎肃的儿子阎宇抱着父亲的遗像走出告别大厅,随后六名工作人员将覆盖着党旗的灵柩抬出,此刻人群中有人默默注目、有人呜咽抽泣,还有人喊着,“阎老,一路走好”。
他的创作影响深远
付林——
“阎公与我而言,既师又友,还是合作者。”付林曾创作过脍炙人口的歌曲《小螺号》,还与阎肃合作过《大步流星奔小康》、电视剧《戊戌变法》的主题歌等作品,他称阎肃对他的影响开始于1964年《江姐》的时候,“当时我刚进军艺读一年级,他的歌词震撼了我,在他之前不论是写歌词还是写剧本,没有像他这么有文采的,我很佩服。这对我的创作很有启示,古典文学必须要读,尤其是唐诗宋词。后来我也参与了《西游记》主题曲的创作,还写了好几首,最后大家都知道用的是他的那首《敢问路在何方》,我们写的确实不如他。”除了艺术上的影响,付林对阎肃的为人也竖起了大拇指,“之前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差接受采访,有个记者没做功课,采访的时候问‘阎老师你写过什么歌啊’,我在一旁特别生气,他却一笑了之。去年我与阎公一起参加了《音乐大师课》这档节目,阎公做校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都喜欢这位老爷爷。”付林将阎肃称为“无冕之王”,“受到大家这般的尊重,我们都做不到。”
王晓岭——
和付林一样,经典军旅歌曲《当兵的人》的词作者王晓岭也曾深受阎肃影响,“1992年,我们为了策划‘长城颂’晚会,集中在一起生活工作了三个月,别人在一起聊天干别的事,他则在那里伏案搞创作,就在那次活动中他写了《长城长》和《马兰谣》两首歌。写完拿出来一念,大家都说阎老师的词还没有谱曲呢,就觉得真好啊。我们也写,但跟他一比,真是不够勤奋。”王晓岭啧啧称赞阎肃的古典文学基础,“除了唐诗宋词,他还对元曲很了解,元曲更偏重叙述戏剧化,写起来更加开放、更接地气儿。所以他的作品除了有李白、白居易的味道,还有关汉卿的味道,比如《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唱脸谱》这些京味儿歌曲,《雾里看花》最后一句也是典型的元曲风格。受阎老的影响,我也开始通读元曲,我也想学,但做不到如此的收放自如。”
战友们在告别大厅前排起长龙。
人群中有人举出条幅“您走了歌还在”。
他的为人令人敬佩
金兆钧——
27年前,金兆钧还是《人民音乐》期刊的一名记者,热衷采访词曲作家的他从那时开始与阎肃有了交集,“1989年要做一场国庆通俗音乐会,我受邀到谷建芬老师的家里谈晚会的设想,看她和阎肃老爷子一起挑作品。那次老爷子拿出一首作品叫《风雨同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谱曲,就没在那场晚会唱,后来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首钢工人演唱的版本令人印象深刻。而我和谷建芬老师就是这首歌的第一读者。”近几年金兆钧与阎肃的交集大都是音乐评委、晚会策划会、音乐文学圈的年会,阎肃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圈里有口皆碑,“他曾在剧组中给演员搬椅子,让人家坐下。”他还称阎肃永远保持着一种学习状态,“老爷子一直有自己的创作手法,但港台的歌词他也研究,新东西都努力吸收。包括谷建芬等几位老艺术家都是这样的,不因为年纪的增长影响自己的审美判断。”
《我家有明星》剧组——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王洁实、包胡尔查、王菲菲等人与阎肃一直在一起录制北京台文艺频道的《我家有明星》节目。他们口中的阎肃就像家人一样亲切温暖——这位老人生活上尤为简朴,录制节目从不带助理,拎着小包一个人出出进进,从来不挑食,一点架子都没有,都是和大家一起吃盒饭,每次录节目他都早到,从不早走,剧组的年轻人觉得很疲劳了,但他却一直抖擞精神。因为这些原因,阎肃被称作剧组的“定海神针”,是所有人的榜样。“我们跟阎老师一起合作三年多,现如今台上没有他我们都不习惯了。”王洁实说自己从小就听阎肃的歌,《我爱祖国的蓝天》听不够,他还介绍说今晚播出的《我家有明星》会专门播出家人对阎肃的怀念,“我会唱他的《敢问路在何方》。”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文 史春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