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唤醒年味儿 勾勒市井各业百态(4)

2016-02-05 09:1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勾勒市井各业百态的上海年画,蕴含了民俗学第一手珍贵文献资料

45

20世纪30年代,杭稚英绘制的月份牌绘画,两位身着旗袍的曼妙女子正在打高尔夫球。当时不少月份牌绘画以城市中产阶级作为主体消费对象,画面中大量出现了游泳池、唱机、电话、高尔夫球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有学者发现,从印刷工艺和表现技法上来说,最初的月份牌大都采用石印或木板雕印,其传统的单线平涂笔法、木板年画与国画工笔相混的绘制技法,只能提供比较生硬、略显呆滞的样式,难以表现出细腻灵动的效果,尤其是人体的微妙质感。画家郑曼陀煞费苦心,新创独具风格的擦笔水彩画,先用不开锋的羊毫尖沾碳精粉揉擦阴影,使主体形象呈现出立体感,再用西洋水彩反复晕染,使美女肤色白里透红,细腻圆润,视觉效果极佳。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商业迎来了黄金时期,杭稚英恰在此时应运而生,将月份牌艺术提升到新高度。当时业内评价说:周慕桥善绘古装女郎,郑曼陀擅长时装女郎,而杭稚英笔下最成功的则是充满时代风韵的摩登旗袍女郎,这正折射出上海开埠以来社会审美情趣的变迁,以及市民对美女形象的不同追寻。他的画风及完善商业运作机制也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月份牌画家。

可以说,以郑曼陀、杭稚英为代表的月份牌年画,以其色彩艳丽柔和、形象细腻逼真,形成独特的“年画风景”。率先采用石印法的海派年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木刻年画向石印、胶版印制绘画的发展。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