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唤醒年味儿 勾勒市井各业百态(2)

2016-02-05 09:1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勾勒市井各业百态的上海年画,蕴含了民俗学第一手珍贵文献资料

42
竹报平安年画。瓶中竹,寓意祝颂平安。

此外,一些清末年画中,“礼拜”这一词汇得到广泛运用,这说明当时市民在社交往来中已有对“礼拜”这一概念的需求。《新刻希(稀)奇一笑图》年画中,作品上刻有“腌鲤鱼放生———死活勿得知”、“猢里(狸)精吃糖饼———怪甜”、“屁古(股)浪戴眼镜———屯光”、“歪嘴吹喇叭———一团邪气”等几十条歇后语,这完全是来自沪上基层老百姓的语言,形象生动。还如题为《新出清朝世界十怕妻》的年画中,人物两旁的文字夹杂着当时流行的沪方言,典型描绘了晚清社会十种惧妻行为,有别于人们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固有印象,属民俗学的第一手资料,文献价值重大。

《打连(莲)箱(厢)》《荡湖船》等年画,原汁原味保留了清末江南地区民间戏曲活动的细节,甚至还印有大段唱词,对研究上海地方戏曲的历史渊源也是珍贵史料。

上海年画甚至对之后的连环画诞生也不无影响。在表现《杨家将》《孟姜女》等长篇历史故事时,画家将画分割成四至八个相等的小画面,有的还有前本、后本,分割成十余个画面,情节分别显现于各个小画面中,图文融合,拼合起来俨然就是精美连环画。

在专家们看来,中国社会有一些非常稳固的精神内核,比如强调知足守常、安居乐业,追求个人与家族、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等,而年画正是绵延不绝传递民间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粗犷率直、简朴飘逸的年画,表达了人们最基本需求和期许:让美术从文人画的冷逸格调转向烟火气缭绕的现实生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