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勋的“旁门左道”

2016-01-18 11:14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王鸿勋的“旁门左道”


由许麟庐题跋的作品《菊花》


2015年创作的《喜猪》

王鸿勋15岁时拜师李苦禅、许麟庐,有着极为扎实、深厚的中国画功底。然而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截然不同的众多类型让人吃惊。他既画花鸟,也画山水;画中既有传统中国水墨的挥毫写意,也有颇为现代的装饰画风,还有一系列作品甚至隐隐透出了日本浮世绘的别样风格。换作别人,可能会用大量深奥、专业晦涩的词汇来解读自己的创作心态和技法,但王鸿勋只轻松地笑称“这是旁门左道”。他坦言,画画对自己来说更多的是陶冶情操,不管怎么画,只是因为“喜欢”。

跨界两大顶尖机构

王鸿勋的人生轨迹看起来并不复杂,15岁跟李苦禅、许麟庐学画,然后上美院附中。1973年正式参加工作,从此在中国美术馆干了20年,策划了无数大型展览,见证了中国美术馆的复兴和发展。1993年,因为工作需要王鸿勋进荣宝斋工作,从事书画鉴定、收购、销售工作,一直干到2006年退休。

从上世纪70年代到退休,从中国美术馆到荣宝斋,王鸿勋在书画界的两大顶尖机构跨界工作。在美术馆他亲手操办了无数大家的展览,包括张大千、吴冠中、刘海粟、李苦禅等等。在荣宝斋,他又亲历了类似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从当时80多元的收购价,到现在拍卖出近2亿元天价的事例,见证了中国书画市场、收藏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至今不愿举办个展

正因为这样的特殊经历,画画对王鸿勋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份陶冶情操的爱好,没有任何功利性。在荣宝斋担任拍卖公司总经理时,他曾订了一条规矩:所有在这工作的,谁的画也不许摆在这卖。他深知,因为荣宝斋的特殊位置,卖自己的画会伤害整个行业,伤害荣宝斋的利益。而且至今,王鸿勋除了在国外办过几次小型展览外,在国内没正式办过一次个展,听起来这有点不可思议。

王鸿勋说:“正因为我的经历很简单、清晰,从最高的艺术殿堂,到最高的商业机构,在这两个顶尖机构的经历,让我对整个美术界和市场有比较多的个人体会。所以我觉得功夫不到,个人展览不如不办,画册不如不出,可能因为之前干展览时间长了,让我对这个多少有一些逆反心理。”

在王鸿勋印象里,以前都是真正有实力、有一定造诣的画家才办个展,但后来情况变了,好多人削尖脑袋瓜动用各种手段来办个展,但东西拿出来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让个展变了味儿。

拜师李苦禅、许麟庐

王鸿勋拜师李苦禅的经过特别传奇。15岁上初中的时候,他和几个爱画画的小伙伴都喜欢李苦禅,有人打听到李苦禅住在美院宿舍,王鸿勋就拿着5张画临摹李苦禅的花鸟画按地址找去了。

王鸿勋家住白塔寺,一路走到王府井附近的美院宿舍,进院后正好看到一个老头正在打太极拳,他就问:“老大爷,李苦禅住哪屋啊?”老头说:“你找他干什么?”王鸿勋说:“我喜欢他的画,想请他指点一下。”老头看了他几眼说:“我看看行吗。”就当场把画打开一张张地看,看完了说了句“跟我来吧”。

老头带着王鸿勋走进一个小平房,里屋是一张大画案,老头走到画案后面让王鸿勋在对面坐下,这时王鸿勋一眼看到了对面墙上的一幅《玉簪花》,落款“苦禅”,当时他就愣了,浑身出汗。这时,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他要找的李苦禅,“就这样,也没行拜师礼,没磕过头,也没托关系,我成了李苦禅的弟子”。

1961年,王鸿勋又拜李苦禅的师弟许麟庐为师,许麟庐对这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非常喜爱,1962年他在王鸿勋创作的《菊花》上亲自做了题跋,而时隔45年后,2007年王鸿勋拿着这幅画再去许麟庐家,已91岁高龄的许麟庐又兴致盎然地在这幅画上面添了一只蚂蚱,并再次做了题跋:“秋菊翠若英,籬根发古鲜,三杯从寿酒,一枝颂延年……鸿勋弟十六岁所画,九十一岁麟庐补虫再题。”

责任编辑:王健岚(QN0029)  作者:王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