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面对波澜壮阔 京剧人声如洪钟

2016-01-13 08:1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家京剧院汇集30位专家观众意见打磨新创大戏

国家京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创排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去年10月12日至15日曾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收官剧目登台梅兰芳大剧院。波澜壮阔的历史,名家联袂的阵容,惊心动魄的事件,意境深远的主题,一段至今仍有诸多细节没有公之于众的历史,被艺术化地呈现于舞台。

首演之后,剧院连续四天组织观剧专家进行座谈,他们均结合自身所长和专业背景,就剧本、导演、唱腔、音乐、舞美、服装、道具等各领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剧组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近30位专家及观众的意见,为剧目下一阶段修改打磨提供了坚实基础。根据各方意见,编剧孟冰完成了剧本的第11至14稿。据悉,经过修改打磨后的《西安事变》将于1月30日、31日于梅兰芳大剧院再度上演。

杨虎城、周恩来、张学良

题材重大 体现历史眼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毅然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及各界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从而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为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创造了重要历史条件。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中国全面抗战这一重要时局转换的枢纽。

在全国文艺界以各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将西安事变这一抗战史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重新发掘,搬上京剧舞台,体现了创作者的历史眼光和开拓精神。现代京剧《西安事变》的排演,站在新的高度,再现了全民族面对外侮,凝结共识、汇聚信任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志士先贤牺牲自我、探索光明的历史选择,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和选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历史作用。正因为该题材所具有的非凡历史意义,剧目从创排起,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创作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

民族危难之时 戏曲人都有响亮的声音

京剧作为凝结了中国历代各戏曲剧种的精华,称之“国粹”当之无愧。以京剧的形式,表现对中华民族命运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的重要时刻,戏曲人都有响亮的声音。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拒为日寇献艺;常香玉带领剧社捐献飞机,慰问志愿军将士。戏曲艺术承载千年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成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现代京剧《西安事变》以京剧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塑造了革命战争中的领袖形象和英雄形象。这一具有高度文化意义的创作活动,今后或许将引领中国传统文艺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方向,将对弘扬民族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