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 曾经的“敦煌大盗”
自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道士王圆禄因偶然机会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今17窟)后,自1907年开始,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等相继来到敦煌,以蒙骗手段,用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购得”藏经洞的文书及珍贵文物。
斯坦因(1862-1943)
英国探险家,原籍匈牙利,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到达敦煌,他是第一个来敦煌藏经洞的外国人。到了敦煌,得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事,让他兴奋不已。几经周折,斯坦因用很少的几块银圆换取了满满24箱写本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或刺绣等艺术品,它们经过1年零6个月的长途运输,于1909年1月完整地抵达伦敦,入藏英国博物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了莫高窟,斯坦因一共买下了约5大箱六百余卷经书。他带走的文书、绢画因保存完好著称。
伯希和(1878-1945)
法兰西远东学院汉学教授。他是第二个进入藏经洞的外国人。1908年2月12日,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由于藏经洞的门紧锁着,伯希和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和抄录各种文字题记,这是有史以来莫高窟第一次的全面而详细的考察活动,也是首次大规模拍照。3月3日,伯希和进入藏经洞,有着良好汉学基础的他,面对着这数万件珍贵文献,立刻盘算了一番,然后下决心把它们全部翻阅一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翻阅,在藏经洞里足足呆了三个星期,最后挑选出几千卷精华偷运往巴黎。
奥登堡(1863一1934)
俄国探险家。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1914年8月20日到达千佛洞,首次绘制了莫高窟南北二区的崖面平面图。1915年初带走了千佛洞测绘的443个洞窟的平剖面图、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并剥走了一些壁画,拿走了几十身彩塑,同时也带走了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中清理发掘出来的各类文物,加上在当地收购的文物,装满了几大车。
华尔纳(1881-1955)
美国探险家。190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06年留学日本,专攻佛教美术。1924年1月华尔纳到敦煌莫高窟,此时藏经洞中的国之重宝早已瓜分得一干二净。在经过参观考察之后,他决定进行壁画剥离和彩塑的搬迁方式,进行文物盗劫。当时他用特制的胶布,用涂有黏着剂的胶布片敷于壁画表层,剥离莫高窟第335、321、329、323、320等窟的唐代壁画精品壁画26块。他在揭取壁画时采取的这种方式极其简单、原始、拙劣而粗暴,导致壁画受到摧残,今天走进一些洞窟仍感是触目惊心。
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
1912年1月26日,由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组成的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到达敦煌。他们从王道士及其他途径获取了一些藏经洞的文书及部分碑文拓片。吉川小一郎日记中记载,他们于“10月23日将洞窟中两尊做工精巧、损伤也少的佛像,和僧人交涉之后买下了。”大谷探险队近似于私人性质,成员并非学者,对考古学也不甚了解,很大程度上以盗宝为目的,对古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