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崇拜米勒,立志当农民画家(2)

2016-01-07 11:0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梵高手稿》引进出版,纠正梵高在大众眼中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wh16010701100205
田间速写 1882年

着迷于描绘乡村生活以及播种者、犁田者等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者,画面中似乎能让观者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道

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给了梵高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和创作灵感。他的信,无论寄自伦敦、海牙,还是欧洲北部,无不充满对周围环境诗情画意的描绘。

阳光下、和风中,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写生,梵高时常感觉停不下来,他将这一过程比作赶羊群,“一旦有几只羊过桥,其余的羊就会跟着过去。我一定要不断地画下去,画挖掘者、播种者、犁田者、男人和女人。”比如这封1881年9月写给弟弟的信,梵高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我画了一个拿着铁锹的农民,即挖掘者,至少画了五次,各种姿势,还画了两张播种者,两张拿着扫帚的女孩。还画了带着无边呢帽削土豆的女人,靠着曲柄杖的牧羊人,最后还画了生病的老农,坐在炉火边的椅子上,用手抱头,胳膊撑在膝盖上。”

梵高笔下的人物形象,总是在劳作。这是他在创作中格外强调的,尽管他承认画面表现放松状态下的人更具美感。梵高这样向弟弟解释:“画静态的人物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而表现行动则非常难。况且在很多人看来,表现前者比其他主题更有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不应该掩盖真相,真正的生活中劳多逸少。所以,我一定要努力描绘真实的状态。”

人物画的练习,也间接地促进了梵高的风景画创作。他意识到,“如果在画剪枝的柳树时,把它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画——当然,它本来就是——环境也随之变得更与之契合,你需要全神贯注地盯着这棵树,直到它的生机显露无遗。”

画画是件苦差事。为了画拾荒者,梵高一连好些天凌晨四点就出门观察拾荒者;为了画好马匹,他则特意去垃圾场找来一匹老马。梵高也时常苦于没钱请模特。一个45岁左右的女人,和她大约13岁的女儿,还有一个更小的孩子,是他早期画作中最常见的模特。虽然他们都是穷人,但梵高特别告诉弟弟,“他们愿意为我当模特,让我感激不尽”。

描绘乡村生活或是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者,梵高眼中的最高境界是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道,总之不会有优雅的香气。在他看来,“闻得到粪味的马厩才算是真正的马厩。如果田地里弥漫着成熟的麦子或土豆的味道,或是鸟粪和肥料的味儿,只能说明这是真实的,尤其是对城里人来说,他们会从这样的画里受益良多。”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