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崇拜米勒,立志当农民画家

2016-01-07 11:08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梵高手稿》引进出版,纠正梵高在大众眼中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没有人会否认,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世界上最才华横溢且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大师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大众眼中的他,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艺术疯子。“你看看自己,你又不是瞎子,那刺眼的黄色,完全是杂乱无章。”同为艺术家的高更也曾对梵高这样说。

wh16010701100201
《公开出售尼厄嫩墓地的十字架》 1885年

近日引进出版的《梵高手稿》,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安娜·苏从梵高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出150多封,并配以信中提到的250多幅画作手稿与草图,纠正了梵高的“疯狂”形象。比如,他曾苦练素描等基本功,对透视、比例、阴影等技术细节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他以米勒作为自己从艺路上的精神导师,立志当农民画家,就像农民耕作土地一样耕耘自己的画布。

通过这些书信与画作,人们看到的是梵高独到、敏锐的观察力,而非疯子式的胡言乱语。这样的梵高,人们或许不熟悉,却分外真实。

从艺路上,他曾是循规蹈矩的学徒,对于透视、比例、阴影等技术细节,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

人们熟悉的梵高画作大多不按常理出牌:笔触粗犷,物象变形,色调明亮得近乎刺眼。事实上,从艺路上,梵高循规蹈矩、自学成才,苦练素描等基本功,对透视、比例、阴影等技术细节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

梵高在艺术代理商、老师、传教士等工作岗位上逐一碰壁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下定以绘画为生的决心,约在26、27岁,这个年龄不算年轻了。为这一疯狂梦想提供坚实经济支持的,是弟弟提奥。这份兄弟情谊,是梵高一生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亲友关系,是他情感、思想和经济上的支柱。由此,人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梵高绝大多数信件都是写给弟弟的。这些信件涉及梵高作品构思、创作中很多巨细无遗的片段,并且时常提及要钱或者确认收款的内容。

习画早年,梵高迫切想要画出像样的、卖得出去的画,目的很单纯——这样可以维持生计。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掌握技术,比如作为重要基础技能的素描。在接触油画和色彩之前,梵高经过了一年多素描的强化练习。约翰·马歇尔的一本《艺用解剖学》,是他常用的参考书,书里有大量关于手足等的解剖示意图清楚实用。从骨骼到肌肉,正面到背面,为了把绘画中的透视法练好,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去钻研,自己也说“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极大的耐心”。他甚至想到从兽医学校弄些解剖示意图,比如马牛羊,然后按照画人体解剖的方法去画它们。

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梵高习画过程中坚定践行的法门。1880年8月20日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深感去学习大师们人物画法的必要性,比如米勒、布雷东、布里翁、鲍顿等。你认为他们的素描怎么样?我这个主意怎么样?”1880年9月7日他则在信中很确定地提到,“我认为目前临摹一些好的作品比毫无根据地一味乱画要好得多。关于《播种者》,我已经临摹了五次。两幅小的,三幅大的,我还会再画一次,我对这组人物形象简直太着迷了。”

在画画这件事上,梵高算不得天赋异秉,至少从早期的作品来看是这样。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时常表露出对于习作的不满,比如“还是有些笨拙,不自然”、“画风景的时候,总是有些地方画得太写实了”。在他看来,若想画出满意的画,没有捷径,“只能通过辛勤的工作”,并且“不可一日不画”。

苦练基本功的阶段,梵高已经表露出对于绘画独立的思考。他曾提到,“写生时关注太多的细节而忽略了重点,可不是件好事情。果然,最近的画验证了这个说法。这就是我为什么又要学习巴尔格技法的原因,他的画线条强劲有力,轮廓简单优雅。”他也认识到,“坐在模特前时,抓住他们简单而独特的线条简直太难了。这些线条简单到用钢笔就可以画出轮廓,但我得反复画,因为抓住主要线条太难了,不是三笔两笔就能见其本质的。画好线条的要诀是要让线条自己说话,让它们奔涌而出,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