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文学:新语境中的人道、启蒙与“国民性”(3)

2016-01-07 08:4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新语境中的人道、启蒙与“国民性”

双雪涛

“写实与先锋”的困境与青年写作的难点

新写实以来对于现实生存无间离的叙写风格一直是当下文学写作非常重要的一脉,这类写作以倾诉疗伤的方式低吟生活之下的具体疼痛。本年度大量文本依然属于这一类,例如姚鄂梅《天际花园的私房菜》、孙频《无极之痛》、彭敏《北京欢迎你》等等,这些作品依然将笔墨集中在都市生活的漂泊感和无根性。十年前,这类文学叙事承担了中国社会新生存经验的文学摹写功能,其代表作品为《跑步穿过中关村》等。然而,十年之后,重心依然在于物欲的铺叙表达,便很难在精神性层面进入更深的维度。

1980年代先锋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先锋实验精神的写作趣味,先锋文学终结,然而先锋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本年度依然有着一批作家热衷于探讨和日常经验间离的人及其生存样态。曹寇《在县城》、武歆《比利时药水》、哲贵《范老板的枪》、鬼金《鸟的礼物》、女真《一手好牌》和马笑泉《荒芜者》等,都是和日常经验有间距的创作。这种间离试图在现实经验之外撕开一条生存的裂缝,让个人性话语和对于世界更为隐秘的感受渗透到同质板结的庸常经验之中。这些人无限延长的青春期特征让他们脱离日常生存轨迹,在一路自我任情的路子上显示出某种让人唏嘘的个人化精神特质。然而,有别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打破陈旧日常规范的先锋性,当下这类秉承先锋余续的写作,最大的困境在于如何处理个人化经验的逼仄与时代整体性经验的驳杂丰富,个人化的精神特质如何与时代精神气质找到真正的契合点。

无论是“写实”还是“先锋”,这类写作大多是年轻写作者,当下中国青年写作者与古典时代诗学传统断裂,写作既无法家国天下,又无法真正做到自娱自乐。青年写作仍需从个人化走向时代整体性经验表达,从地域的民族抒情走向国际的民族精神建构,从现代中国人当下的生活走向人类精神价值谱系的思考与表达。

抗战胜利70周年与宏大历史叙事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大背景下,抗战题材文学创作成为本年度瞩目的焦点。通过对于二战中国战区历史的重新叙述,无疑会加深中国当下写作对于历史和人性双向的深度思考。抗战文学叙事在深广度上继续延伸,虚构与非虚构作品都呈现出对于中国军队和中国人在二战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思考,且在新的叙事方式中表达对战争中的人与苦难新的体认。 

报告文学方面,有王树增《抗日战争》、徐锦庚《台儿庄涅槃》、何建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等等。这些作品以历史资料为经纬,重新建立起一个充满硝烟战火的叙事时空,让历史在汉字营造的真实情境中得以再现和延展。小说创作方面,范稳《吾血吾土》、何顿《来生再见》、常芳《第五战区》、却却《战长沙》,蒋巍《血色国魂》等等,以文学的想象建构起大历史观照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人,让人在历史中成为活色生香的个体与群体,在人物塑造和历史情境的打造上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视角。

茅奖的象征寓意与当下长篇小说的困境

2015年恰逢先锋文学30周年,本年度先锋写作的两位代表人物格非、苏童以非先锋写作的长篇小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似乎暗示着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真正终结;王蒙获奖无疑标志着1950年代与1980年代文学传统式微中的微澜;金宇澄《繁花》则暗示着中国话本小说传统和叙事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某种程度的复兴。

本年度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无序的繁荣,也踟蹰于重重困境。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长篇小说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依然没有共识性判断,这也凸显了当下批评理论界对于文本研究和批评文学性界定的局限和无效;中国经验叙事如何面对日渐式微的乡土传统和人伦规范,在呈现坍塌乡土的文学想象中如何进入现代性叙事的内省和观照;中国当下城市经验驳杂丰富,个体经验逼仄同质,作为个体该如何呈现丰富驳杂的城市经验又能在人性的维度抵达悲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作家该如何重新思考西方叙事传统与中国话本源流的异同与流变。

最后还需提及中国科幻文学。本年度因为刘慈欣热而引发了中国科幻文学热潮,华语科幻文学异军突起,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赋予中国当代文学阔大辽远的宇宙意识和对于现世生存本质的深刻反省。这种热潮不仅仅反观了当下类型文学写作在中国的勃兴,更为重要的是提醒更多的写作者:写作非但要有家国天下和全球意识,还需纵观宇宙时空和人类未来的生存与精神境遇,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构建大格局的文学。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