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白鹿原》推出歌剧版

2015-12-17 14:10

打印 放大 缩小

 鹿兆鹏、黑娃、小娥、白孝文

陕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素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白鹿原》的故事发源地和创作的精神源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迎接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2016年10月在陕西举办,陕西省文化厅特别推出歌剧《白鹿原》。作品改编自陈忠实先生1993年创作的同名现实主义巨著,由著名作曲家程大兆先生编剧并作曲,由易立明导演为核心的北京新蝉歌剧中心担纲全剧制作。作品向经典致敬,力求打造具有时代意义的陕西文化名片。12月15日,歌剧《白鹿原》音乐会版将率先首演于西安音乐厅。

经典巨作再现人性内涵

《白鹿原》这部在当时思想界与文化界掀起“巨浪”的作品,因其深厚的民族内涵,波澜壮阔的史诗风格和丰富细腻的人物刻画,赋予多种艺术形式再创作的灵感源泉。作品诞生的22年间,被改编成秦腔、话剧、影视剧、舞剧等。而在近年活跃的原创歌剧领域,《白鹿原》的改编尚为“空白”。因其庞大的叙事、复杂的历史格局及人物关系,和歌剧以声乐为叙事结构的创作手法,歌剧改编难度极高,需要创作者对原著具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并且深谙歌剧的创作技巧和创作高度。

有学者曾说,好的作品改编一定是“非常格”的,需要具备原作的精神内涵,还要有自我的完整性。该剧的编剧与作曲程大兆先生作为从陕西走出来的中国作曲家,对原上文化与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对《白鹿原》有着深厚的情感。将50万字雄奇深沉的历史长卷浓缩成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戏剧呈现,他在尊重和保持原作的地域特色、人文精神的前提下,从《白鹿原》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庞大史诗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最具歌剧性的故事主线,以抒情咏叹为主要结构,重点表现了多重情感的碰撞——爱情、亲情、友情。黑娃与小娥的生死之爱、黑娃与旧日发小白孝文、鹿兆鹏被扭曲的兄弟之谊、以及黑娃之父鹿三,这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亲手杀死了身怀六甲的儿媳这条最具戏剧张力的故事线索。主人公充满悲情色彩的爱与死、人性的自由呐喊融入充满戏剧性的声乐演唱与高度技巧的乐队演奏中,白鹿原上的历史悲歌将回荡在苍茫的关中平原,裹挟进动荡的时代洪流。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